前言

在农业领域,袁隆平广为人知是杂交水稻的创始人,而杨守仁作为超级稻的创始人鲜为人知。

杨守仁开创了水稻超高产(超级稻)育种理论和方法,为全球超级稻育种打下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由于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爱,杨守仁投入了整个生命,然而他却为何始终未曾声名远扬?

他的人生再次辉煌非凡,又会是怎样的精彩绝伦呢?

育稻育才,一心为民

1992年1月,著名科学家和航天科技领域的开拓者钱学森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

题目是《为迎接21世纪大农业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他在这篇文字中阐述了“中层新学术”的独特见解,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讨论与关注。

杨守仁,这位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在详细阅读了钱学森的这篇作品后,深切认识到其对超级稻研究的巨大意义。

他个人动手写了一份长长的信件,表达了对钱学森的看法和认同。

从那时开始,这两位智者虽然身在异乡,但通过书信展开了七年之久的深入学术交流。

尽管他们之间相隔遥远,但是他们在科学领域的交流却热情洋溢,充满热度和深度。

在通信往来中,他们一起探讨学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深入研究农业与航天技术的融合。

发现彼此的兴趣和研究方向竟有着许多相同点,这种默契使得他们的友谊快速增长,成为了知音。

杨守仁曾向他的助手表明,他希望让更多人有机会品尝到优质的大米。

作为超级稻育种栽培领域的先驱,杨守仁建立了籼粳稻杂交、理想株型、超高产培育三大理论系统,为我国超级稻事业奠定了牢固基础。

沈阳农学院院长张克威以真诚之心邀请杨守仁留在学院任教,他的一番话让杨守仁深感学院需要更多像他一样忠于祖国教育事业的人才。

于是,杨守仁毅然决定留下来,这个决定成为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坚守,直至生命终结。

言传身教,严谨治学

作为新中国农业教育的杰出贡献者,沈阳农学院的领军人物。

在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创立与发展中,杨守仁教授不仅是奠基者,更是该学科的领军人物。

作为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导师,他始终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追求。

杨守仁教授常常向青年教师强调:“身为教育者,务必以身为表,言传与身教并行,对待学问严谨求是,以身作则弘扬社会正气。

他一直坚定地遵循着“好老师造就出优秀学生,懈怠会误导后代”的古训。

在他精心指导下,一连串思想深刻且擅长实践的学生逐渐展现才华,取得卓越成就。

杨守仁对学生的要求十分苛刻,坚持要求每位学生在每门科目的考试中都必须取得8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

每周日,他都坚持要求学生们在实验室聚集,上午聆听他精心准备的课程,下午亲自参与科研实践,提高自己的技能。

除非碰上非常例外的情况,在接受为期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期间,学生们几乎没有休假。

这种严格的教学方式毫无疑问地帮助学生们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并培养了他们坚强、勇敢的品质。

杨守仁通过身教的方式,远远超越了口头传授的效果。

他严格自律的态度让后来者无不对其敬佩,成为教育界的榜样。

尽管已年过古稀之年,他依然坚守在课堂上,直至83岁高龄,仍在为博士生解析当代水稻名著的重要评论。

他在教育领域中坚定不移,致力于学术研究的追求卓越,同时坚信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发学生们的深深敬仰。

杨守仁耐心地提醒学生:

“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你们必须深入实践,掌握农业科技理论,还要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因为在实践中蕴藏着许多书本上无法涵盖的珍贵知识。”

杨守仁清楚水稻事业的兴旺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他视人才如珍宝,乐意用自己的力量支持年轻人才。

在他精心指导下,学生们像羽翼渐丰的雏鹰一样,最终在广阔的天空翱翔。

老兵不死,只会凋零

杨守仁秉持“勤劳精进、荒废玩乐,思考成果、随波逐流”的品德,专注于教学、科研和撰写著作。

他积极整理教材、出版专著,如《作物栽培学》和《水稻专题讨论文集》等,并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赢得了学术界的赞扬。

杨守仁的团队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1996年成功培育出“沈农265”超级稻,每亩产量超过800公斤。

1999年,第二代“沈农606”实现了超高产和优质,连续三年百亩连片单产稳定超过800公斤,标志着中国水稻育种取得重大突破。

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源于1957年由杨守仁创建的稻作研究室。

他广纳天才,精心培养新生力量,形成了以张龙步、沈锡英等为代表的一流研究团队,使沈农稻作室成为全国稻作科研的翘楚。

在研究院里,杨守仁半身的铜像面带微笑,眼神炯炯有神,似乎在凝视着门徒和年轻学生,传达着他的教导。

在雕像之前,矗立着三棵银杏树,它们的树枝繁茂,郁郁葱葱,这是1988年由杨守仁亲自种下的珍品。

这些银杏树生根稳固,叶子繁茂。

在盛夏时节,它们茂密的绿荫宛如一个巨大的遮阳伞,为人们挡住炎炎烈日。

而到了秋天,金黄色的叶片就像丰收的稻谷一样饱满,让整个树冠显得金碧辉煌。

结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伟人们倾尽一生的心血与智慧,为我们铸就了今日衣食无忧的盛世,我们更应心怀感激,珍惜每一粒粮食,不让任何一粒辛勤的汗水白白流失。

举报/反馈

社会小阿水

9059获赞 896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