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也就是老局写这篇稿件的前一刻,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
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11个飞行阶段,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并成功返回。这是中国第二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月背采样成功。
NB么?NB。
但更NB的是,中国这次探月成功,居然早在18年前就预言了。
2006年2月,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后续具体规划为:
嫦娥1、2号,进行轨道试验,也就是“绕”。
嫦娥3号进行着陆试验,也就是“落”。
嫦娥4、5号进行返回试验,也就是“回”。
你看,中国航天发展计划按部就班,几乎都实现了预期设想的计划。
紧接着,令人激动人心的来了,2023年7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了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计划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而且四期工程还要在月球建设基地!
也就是说,按照中国航天“一诺千金”的靠谱程度,我们只要再等个五六年,中国人就能把足迹,踏上月球的土地!
那么问题来了,从无人到有人,技术难度可不是一般大,难道只要五六年就能突破吗?
这就要从嫦娥六号的技术亮点说起了。
我们都知道,嫦娥六号任务,其实并不是中国第一次月球采样返回,早在2020年,中国就用嫦娥五号登陆月球成功采样1731克月壤样品。
别小看这1731克,是苏联三次成功登月带回月壤326克的12倍!距离人类最后一次月壤采集,也已经时隔40多年了。
那么为啥中国已经有了月壤样本了,还要再去一次呢?
一方面,嫦娥六号其实是嫦娥五号的备份星,因为嫦娥五号完美完成了任务,嫦娥六号就闲置下来了。
咱们都知道,中国的探月工程,一直是锱铢必较的,当年嫦娥二号完成任务后,还被榨干了最后一点剩余价值,开展了深空探测,成功拍摄到了“战神”小行星。
那么嫦娥六号反正已经造出来了,不如干脆发射上去,总比摆在博物馆划算吧?
另一方面,这次嫦娥六号着陆的地区,是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
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是一个直径约2400公里的撞击坑,比起月球正面,这个盆地是月球最古老、最深的撞击坑盆地,可能隐藏着月球形成和演化的秘密。
也就是说,嫦娥六号在这里挖到月球上最古老的“土”,是公认是最具重要科研价值的月壤种类之一。
而且,科学家认为在月球南极,可能有水冰的存在。要知道以后无论是建立月球基地,还是月球开发,万里迢迢从地球往月球上运水都是不现实的事情,如果发现了水冰,那么在月球基地电解制氧、饮用做饭、循环降温,甚至种菜的问题,可以说都解决了。
所以,这次嫦娥六号精心选择了月背+南极这一“双高难度”区域,反正嫦娥五号已经成功了一次了,这次的压力就小很多了,可以大胆挑战一些“高难度任务”。
比如,嫦娥六号的结构设计就很难,嫦娥六号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 4 个部分组成,4 个部分串联在一起,那么也就意味着有4个分离结构(包括与火箭的分离机构),以及两套取样机构、钻孔机构、月面发射机构、国旗展开机构等等,哪一个都不能出错!
嫦娥六号的任务流程也很复杂:先进入月球轨道——轨道器和着陆器分离——着陆采样——上升器带样品飞离月球——与轨道器交汇对接——样品移入返回器——返回器和轨道器返回地球——返回器和轨道器分离,轨道器以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
要知道,火箭从地球起飞,有完善的指控设施、发射塔架。而探测器从月球起飞时除了自身动力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地都不能保证是平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就落在了斜坡上),上升器飞歪了咋办?
而起飞之后,仅依靠上升器是无法把月壤样本送回地球的,它需要与轨返组合体对接,进行样品转移,并由返回器送返地球。
也就是说,中国要在38万公里以远的月球轨道上,实现无人交会对接!还要在对接之后,把月壤从上升器送到到返回器上去!
而且由于返回器再入大气层的速度远远高于神舟飞船,接近了第二宇宙速度。因此,只能“先进入大气——反弹回太空——再入大气层”,利用类似打水漂的方法来减速。
等速度合适,才能真正进入地球大气层,打开降落伞,实现软着陆。
是不是听着都难!
但这些难,非常有价值!因为这是载人登月必须要掌握的技术!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我们未来的载人登月会是什么流程?
同样是地球发射,通过地月转移轨道进入月球轨道,然后人员登上着陆器,登陆月球考察,然后乘坐上升器回到轨道器,再回到地球轨道,通过若干次大气层“打水漂”减速,最终降落。
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飞船地外星球起飞、地外星球深空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地月轨道返回、打水漂减速等等一系列登月返回的核心技术,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登月。
这样来看,嫦娥六号计划,其实就是一次无人版的“阿波罗”登月,也是中国载人登月的一次预演。
对于中国载人登月,毫无疑问,大部分人都是欢欣鼓舞的。
但也有一部分人,不出意外地会说一些“和我月薪3000有啥关系”、“探月花那么多钱,还不如省下钱捐给他”之类的话。
那么探月花了多少钱呢?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嫦娥一号工程耗资14亿元,2010年嫦娥2号投入10亿元,2013年嫦娥3号耗资10亿元,2019年嫦娥四号花费5亿元,2020年嫦娥五号花费30亿元,嫦娥六号应该和嫦娥五号也差不多,这样算下来,一共100亿元。
这笔钱看起来不少,但是如果我们和其他项目比一下,就一点也不显多了。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在申请嫦娥一号经费的时候,曾经给领导们举了一个例子,修地铁1公里要7亿,花14亿去月球,也就两公里地铁的事,很值了!
这么算下来,100亿,也就十几公里的地铁嘛!说少不少,说多也绝对不多!
而且,相比这么点投资,中国得到的回报,却是巨大的。
一方面,是探月带来的直接好处。
1970年,赞比亚修女玛丽·尤肯达致信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目前地球上还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上饭,你们怎么能舍得为远在太空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NASA的一名科学家恩斯特·施图林格给她回了信。
信中首先讲了一个故事,德国一个小镇有个仁慈的伯爵,经常救济镇上百姓,可是有一天伯爵迷上了打磨镜片,投入了很多钱,给镇上的救济少了,引发了民众的愤怒。
但最后的事实证明,伯爵的决定是对的,他资助一个科学家最终研制出我们现在熟知的显微镜,加速了现代医学进步,救活了更多的孩子。
投钱发明显微镜对人类做出的帮助与贡献,显然远远超过单纯地救济贫困。
斯特·施图林格还说:“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投入了很多金钱,但研究过程中掌握的科学知识同样也可用于研发在地球上使用的技术。”
斯特·施图林格博士那深具前瞻性的表述言犹在耳,而现在看来绝大部分,都已成为现实:
我们加热用的微波炉,其实就是来自太空中做饭的工具。
我们吃的方便面里有个蔬菜包,脱水蔬菜技术来自航天食品。
我们铺在西部沙漠和工厂、住家屋顶的光伏电池板,来自卫星上的太阳能帆板。
还有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通信天线,订外卖用的定位系统,孩子用的纸尿裤,甚至用来预报天气、监控洪水的卫星图像,其实都是航天技术的衍生品。
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很多都源于人类对航天孜孜不倦的探索。
而且,不要小看这种新技术的投入和研发,它还能带动整个科技产业的进步。
当年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动用了30万人参加,耗资超过250亿美元。看起来很多,但阿波罗计划衍生出了大约3000种应用技术的专利成果,带动了美国20世纪60-70年代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的繁荣,为美国80年代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测算,美国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就带来9美元的收益。可以说,正是阿波罗工程铸就了美国全球科技强国的地位。
当前,6G、AI、量子技术正处于技术爆炸阶段,第四次科技革命呼之欲出。
实施载人登月这种大型科学工程,依然是一个国家推动科技发展的有效手段,而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投入,也必将给中国人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除此之外,月球上还有丰富的氦3资源,利用氘和氦3进行的氦聚变可作为核电站的能源,这种聚变安全无污染,不仅可用于地面核电站,而且特别适合宇宙航行。
但是氦3地球上储量很少,一克几万美金,而月球土壤中氦3的含量超过70万吨。
世界各航天大国早就看上了这些资源,只不过一时没办法开采而已。现如今伴随着石油资源的快速消耗,外太空的“氦3”资源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下一个竞争的重点领域,不仅中美,就连印度和俄罗斯都开始搞自己的探月计划了。
就算一时半会氦3没法运回,或者说运回的经济效益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这些资源没价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中东发现石油之前,各个列强对中东的兴趣不大,毕竟那里除了沙漠就是沙漠,沙子又有什么用处呢?
可现在呢,中东已经成了土豪的代名词。
如果登月一点价值都没有,美国干嘛要搞“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还专门设置了与伙伴国在月球基地周边设置“安全区”的条款?所谓安全区,无非就是跑马圈地嘛,和几百年前他们四处抢占地盘没什么区别。
那么如果中国不登月,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国占据了太空探索的先手,把中国排除在外。
就像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说的那样,“宇宙就是个海洋,月亮就是钓鱼岛,火星就是黄岩岛,我们现在能去我们不去,后人要怪我们。别人去了,别人占下来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
所以,不管现在有没有效益,先占下来再说,只要占下来,就有未来。
这都是中国人坚持长期主义,以前瞻性的铺垫谋求国家进步的真实体现。
另一方面,其实在局长看来更加重要,那就是国家软实力。
载人登月怎么和国家软实力挂上钩了呢?局长举个例子:
1980年,在瑞士留学的叶培建参观了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总部,那里展出了世界各国最高知识水平的代表作,美国的参展作品名为《A piece of zhe moon》(一片月亮),其实就是一块来自月球的岩石。
这块石头“秒杀”了全场,无人能比。
后来,叶培建旧地重游,想看看,30年过去了,展览中出现了哪些新成果?
结果,一进展厅就看到那块月岩依然陈列在门口。
30多年,无人超越。
这就是美国靠几十年前那场登月(先不讨论真假)带来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什么?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的国家印象带来的影响力。虽然国家印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实实在在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举个例子,在过去,外国人提起中国,印象就是一个除了人多,根本没啥优势的大国,没有航母、没有空间站、没有高速铁路、没有电子数码产品,稍微能拿得出手的,也就是举国体制拿金牌的运动员和低廉的人力成本了。
而提起中国货,外国人的印象就是中国人都是穿着蓝布衣服,在充满灰尘和油污的工厂中生产出来的,所以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形象就是低品质、低技术,用几天就会坏。
那么中国货想卖出去,只能靠低廉的价格,挣一点点微薄的利润。
而美国货的形象呢?却和美国的国家形象直接挂钩。
美国有航天飞机,有空间站,有火星、水星、金星探测器,能载人登月,能航母驰骋大洋。
你看,美国科技这么厉害,那么他们的产品能差么?肯定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啊!
所以哪怕苹果手机其实并不值那么多钱,但就是靠着品牌和形象溢价,就能让美国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让苹果一年的营收,曾一度超过了三星、小米、oppo的总和。
这就是国家软实力所带来的真正价值,所以现在美国哪怕国内通胀高企、族群撕裂,但仍然坚持推动阿尔忒弥斯重返月球计划,口号是:“将新的知识和机会带回地球”。
美国搞登月的目的,也无非是巩固航天强国地位,借此向世界证明:
美国,仍然是那个曾经引领世界的美国,就像他们60年代一样如日中天,而自己也并没有被中国赶超。
那么,作为在几乎所有领域都与美国开展竞争的中国来说,在载人登月领域,同样不能落下,因为这同样关乎中国的未来。
我们试想一下:当一个南美国家的老百姓,看到中国是个能造高铁,航母,独立建造空间站,还能上月球的NB国家,当他再看到一辆中国造的新能源汽车的时候,会不会多了一份信任感?从而决定购买?
当一个中东的零部件采购商,面前摆着中印两国的零部件的时候,想到中国的探测器都抵达了火星,中国的蛟龙探测器进入了万米深海,而印度啥也没有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决策?
当中美在谈判桌上博弈的时候,布林肯想说他那句口头禅:“基于优势实力和地位与中国对话”,这时传来了中国人登上月背南极的消息,布林肯还能不能说出口?
所以,航天工程虽然很花钱,但其对国家实力的提升,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中国就像是一个农村里种地的小伙子,以前家里穷,还有人还欺负他,吃席上桌都夹不到菜,其它村民也不吱声。
但是过了些年,这个小伙慢慢做起了生意,勤劳肯干,脚踏实地,经济实力也不一样了,这两年家里翻新造了别墅,还买了辆新款问界M9,以前欺负他的人,也对他毕恭毕敬。
那么有一天,这个小伙要收1000吨大豆,你猜有没有人会抢着跟他做生意?还有没有人敢欺负他?
别墅和问界M9是硬实力,而村民对他的印象和态度,就是软实力。
这个世界,毕竟还是物质的,基于硬实力的软实力有了,你才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就是这么简单。
除此之外,更让局长感动的,是嫦娥六号发射时,站在海滩上看发射的那群中国人。
图片来自:我是肥牛吖
火箭升空,瓢泼大雨也同时落下,但并没有浇灭人群的热情,整片海滩上骤然响起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热切欢呼和呐喊!
更难能可贵的是,顶着大雨看发射的,有很多都是小朋友,他们的父母还一脸骄傲地讲述中国的火箭、飞船、空间站。
这一代孩子是幸运的,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已经在他们心中深深地种下了种子。而这种播种的方式,不再是“好好学习”的简单说教,而是“奔向星辰大海”的亲身体验。
这些孩子注视着远方白色的发射塔,眼睛里是紧张,是期待,更是无比充沛的朝气和自信,也许他们长大后,就能坐在控制室看发射。
有这样的一代沐浴在宇宙之光下的中国孩子,中国的未来绝对可期!
嫦娥号落地之日,加沙城烈火熊熊,中国南海惊涛未歇,东乌依旧战云密布。
但中国人仍然选择了仰望星空,正如哲学家阿尔伯特·史怀哲所说:我们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
地球上破事这么多,中国人为什么仍然坚持探索月球、探索太空?
因为,我们不会忘记,郑和死后40年,大明兵部侍郎刘大夏上了一份奏折: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与国家何益,此特一时弊政,大臣锁单切谏者也。旧档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
刘大夏说到做到,把记载有郑和下西洋海图、造船图纸的、南洋海况资料的《郑和出使水程》,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中华民族的命运,在这一刻,彻底改变。
而几乎是同一时期,在遥远的欧罗巴大陆西岸边,一个叫哥伦布的年轻人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海,直向正西航去。
他同样没有想到,他的此次旅途,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序幕。
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所以失去了国运。
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所以丢失了国土。
中国好容易赶上信息时代,却已晚了30年,以至于现在别人随随便便拿个小小的芯片,就能对中国任意拿捏。
中国人的历史书上,这样的教训已经足够多,足够惨痛。我们现在抱怨祖先放弃海洋,绝对不能让后代抱怨我们放弃太空。
今天,历史再次来到了一个转折点上,而中国人交出的答卷已经雄辩地证明,中国人绝对不会再错过这个大航天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