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头,这个大奖虽然颁给了我,但背后是大量的年轻人和我一起实现理想。”朴素的话语,来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
另一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则说,“我是一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感谢国家给我提供的平台,使我这艘小船,能到世界科学的汪洋大海里航行探索”。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最高奖项何以成就?勇于挑战,紧跟学科前沿,李德仁带领团队极大推动了我国测绘遥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让更多人享受中国卫星带来的服务”;做到极致,“做实验几乎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薛其坤带领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他们都在学成后回国,选择了科学报国的道路。
高光的背后,更有普通而朴素的坚守。低谷和失败,是家常便饭。61岁的薛其坤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最年轻获奖者,也曾经历两次考研失败、七年读博坎坷。基础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取得突破需要长期的投入,甚至“没人知道哪天能实现”。低调而谦逊,把自己摆得很低,把学生摆得很高。李德仁说,把好的项目和成果给年轻人,鼓励他们当自己的英雄。
“当自己的英雄”,更多的年轻人因此获得更好的专业指导、精神感召,也更清晰奔赴的方向。从科学家们接地气的“普通”里,我们看到什么?
实干奋斗、孜孜以求。遇到大家士气低落、研究停滞不前时怎么办?薛其坤说,“这时我会找他们聊聊天,关键时刻把这些孩子‘拽回来’”“科研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对实验充满热情,对生活保持乐观,这一点很重要”。每一段不凡的人生,都依托于平凡的日积月累。不少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从“菜鸟”逐渐升级到高手,实现自身价值、绽放人生精彩。
小处入手,大有可为。如果不持续捕捉细微的数据变化,怎么可能做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等连接的是千千万万平凡而努力的工作者。每一次试验、每一堂课、每一道流程、每一次出发……千锤百炼才能上个台阶。专业、垂直领域做精做深,也能开辟“隐形冠军”、居于世界领先。
向“新”而行、时代赶潮。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三大奖通用项目中,45岁以下完成人占比40%左右。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新赛道、新领域不断延伸,需要年轻人把握机遇,也需要社会营造更浓厚的创新氛围。
一艘“小船”如何能扬帆远航?把小事做精做细,小生活里有大时代;将个人奋斗融入社会发展,以更笃定的姿态乘风破浪。
(文丨陶郎)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