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欧洲杯如期而至。自从开幕至今,已有小十天的时间了。
有没有定好闹钟、跨时区看球的客官?请举起你们的小手!富二有一个洞察,不一定对:这届欧洲杯,会熬夜看球的人似乎变少了。毕竟年龄见长,熬一次大夜,可能要用一周来缓。
既然如此,如果你不知道匈牙利名将被撞昏迷、同队球员筑起“生命围墙”,“德国战车”不负盛名、以头名顺利出线等等赛事热点,也完全可以理解。但有一个热点事件,富二认为有必要让客官们都知道:在欧洲杯的赛场上,中国赞助企业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今天,咱们就围绕这个话题来唠唠!
出息了,中国赞助企业『拔得头筹』!
根据欧洲足联官网公开的信息,2024年欧洲杯共有13家全球赞助商;其中,中国赞助企业有5家,占总数的1/3以上。无论是数量,还是占比,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回顾上一届欧洲杯,官方公布了12家全球赞助商,其中有4家中国企业;再往前追溯到2016年欧洲杯,国内某龙头家电企业“入主”赞助,为中国品牌赞助欧洲杯的首个案例。
表1. 中国企业赞助欧洲杯的过往历程回顾
资料来源:欧洲足联官网,经富国基金整理。
不仅是赞助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在全部赞助商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客官们还可以从上表中看出,赞助企业所属类别也越来越广了。本届欧洲杯的5家赞助商,分别是家用电器、移动支付和数字金融、智能手机、短视频社交、新能源汽车五大行业中的翘楚。
富二专门搜罗了一下以往历届欧洲杯的赞助商,发现我国的这些企业,真的是出息了!要知道,在2020年及之前,在欧洲杯汽车赞助商的门类里,还都是德系车和韩系车的天下,如今,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领导者也走向了国际大舞台;再往前数几年,某跨境银行卡品牌曾连续5届被选为欧洲杯全球赞助商,但在2020年,这一角色被我国的移动支付巨头所取代了。
所以,当我们说到欧洲杯“全球赞助商”的名单列表中,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中国企业的名字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能耐了,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之路!
为什么关注中国企业在欧洲杯赞助商中的地位变迁?
因为这种全球顶级赛事的赞助商席位,常被公众视作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影响力和品牌力的风向标。近十年来,中国企业的“存在感”越来越强,恰恰证明着它们正在加速“出海”进程,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长。
而正如富二刚才所说的,从2016年欧洲杯至今,赞助欧洲杯的中国企业涵盖了家电、消费电子、新能源、互联网这四大板块。由此看来,我国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脉络,也逐渐变得明晰起来。
在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上,国内某光伏发电企业冲出欧美和日韩企业的重围,首次成为世界杯赛事中的二级赞助商;恰巧在那一年,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功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此往后,在国际顶尖足球赛事中,中国企业的身影也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2016年,国内某房地产企业龙头成为国际足联六大顶级赞助商之一,与此同时伴随着的,是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飞速增长的黄金发展期。
同年,国内某家电企业成为赞助欧洲杯的首个中国企业,再到后来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品牌荣登欧洲杯赛场上的LED大屏,中国经济的增长点由迅猛崛起的泛互联网产业接棒,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的增长阶段。
而在本届欧洲杯中,新能车大厂成为“新的风景线”。就在刚刚过去的前一年,我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将老牌汽车工业强国日本和德国甩在了身后。伫立在赛场边的轮播广告位,也在无声中讲述着中国高端制造产业的野心和成长史。
如果将视线重新聚焦于本届欧洲杯的中国赞助企业,“四大赛道”携手进军,不光印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已从“高增速”转向“高质量”、中国产品的出海模式已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更加能彰显我国的优势产业,正在摩拳擦掌地下一盘名为“出海”的大棋。
以刚才频频提及的某家电龙头集团为例,在国内需求逐渐饱和、需求增量趋弱的背景下,拓展海外市场就成了企业转型的重要战略。这家企业不仅连续三届赞助了欧洲杯,还曾经先后赞助了澳网公开赛、F1莲花与红牛车队等赛事,且效果斐然。根据方正证券研究所的报告,该企业的冰箱、电视在澳洲当地市场中已跃居前三。
这对今年新近加入的国内新能车巨头来说,恐怕也是不小的吸引。根据其官方宣布的数据,2023年内这家车企共销售了超过300万辆新车,其中有90%的销售额是由中国市场贡献的,国内需求的饱和度逐渐提升,海外市场则是充满未知和潜在可能性的“星辰大海”。
我们总说,大事件也有小切口。从欧洲杯赞助商的广告牌中,也能管中窥豹、感受到国家发展的命脉。客官们,今晚看球,你们会更加注意中国赞助商刊登的广告吗?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