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夏天来了
最近一周多时间
受干热天气的影响
华北平原地区很多地方高温盛行
此外个别地区受地形效应的影响
还出现了极端高温
今天地理君带大家盘点一些
我们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地理效应
18日气温实况
高温线几乎沿着山西省省界分布
太行山:有我一份功劳
图自:中央气象台
焚风效应
在冬季的时候,每当冷空气来临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气温会上升一些?其实这就是焚风效应,也可以叫锋前增温。
在夏季,这种焚风效应虽说不是形成高温的主要因素,但会助长高温势头,让温度进一步升高,除了华北平原,更为典型的地区便是四川南部、云南的干热河谷地区。
云南元江河谷
元江哈尼族人喜欢把村寨建在山腰处
村寨背后多是葱郁的古树丛林和灌木山坡
一方面是因为这被当地成为“风水林”“水源林”
并加以保护,村前遍布着层层梯田
另一方面因为谷底实在是太热了
怒江河谷
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5℃。就是说,当空气从高空翻山下沉后,气温会显著上升,使凉爽的气候顿时热起来,这就是“焚风”产生的原因,同时这也是为什么背风坡降水少的原因。
石家庄
受焚风效应影响最严重的大城市
因为其西面就是太行山脉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02期
制图/蔡博峰
当然了,焚风可不是什么“好家伙”,它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使森林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
在中国,焚风地区也到处可见。如东西走向的天山南北、秦岭;南北走向的横断山区金沙江河谷、大小兴安岭,以及太行山等都是焚风的多发地。
干热河谷独特的热量条件,是横断山的馈赠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10期
金沙江干热河谷如此诠释“干热”:山体上植被稀少,呈现黄褐色,侵蚀强烈,时有轰然作响的滑坡、塌方、泥石流发生;整个河谷炎热干旱,降雨量极少。
像是四川南部的攀枝花,尽管位于亚热带,但这里却盛产热带水果。
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气候,充足的光热条件加上广阔的土地资源,为水果的生长提供了优良条件。这里俨然成为横断山区一个颇具盛名的水果王国。
金沙江河谷畔的攀枝花
得益于干热河谷,攀枝花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热带水果例如芒果的生长。
冬季干燥少雨有利于花芽分化;开花期无低温阴雨、干旱晴朗,有利于授粉坐果;果实生长期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果实生长发育中营养物质的积累、糖分的转化。
攀枝花芒果园
以攀枝花市为中心的金沙江干热河谷
是四川省唯一能种植芒果的地区
也是我国少数几个芒果
龙眼等南亚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
如今莲雾、火龙果、凤梨释迦等热带水果
在河谷地区均可出产
狭管效应
所谓“狭管效应”,是指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的现象,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也被称为“穿堂风”。
三十里风区和百里风区
新疆两大狂风区
冷空气翻越天山并在天山山口
狭管效应作用下加速
山口及上空经常出现8级以上大风
图自@Jason新视界
位于我国新疆天山山脉东侧山脚下的达坂城就是一个存在天然“狭管效应”的地区,达坂城的西部是高大的天山山脉,往东是博格达山,从西两侧的山脉都呈西北东南走向,并呈平行状分布,达坂城所在的地区形成了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峡谷。
狭管效应示意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2年04期
绘图/阿羌
峡管效应对自然面貌有很深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要数新疆的“魔鬼城”了。
这里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西北边缘,西北傍加依尔山,南依天山北麓。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每当大风经过这里,都会从四面八方传来不同的呼啸声音,似“魔鬼的怒吼”。
穿越老风口的峡管大风
在下游方向雕刻出了著名的“魔鬼城”
在新疆噶顺戈壁附近,受狭管效应的影响,这里一年四季大风不断,气候极端干旱,自然条件恶劣,是风蚀地貌极为发育的地区,形成了壮观的风蚀地貌景观。
该区域也是新疆东部戈壁分布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地区,噶顺戈壁以及周边的其它几个戈壁,组成了中国罕见的大片连续分布的戈壁地貌区。历史上,噶顺戈壁被称为“莫贺延碛”,在很多古人的行旅日记以及诗歌中都有记载。
噶顺戈壁
从高空俯瞰
这种常年受大风影响的地貌叫风蚀残丘
峡管效应不仅会出现在山区,城市里也会出现。这是因为城市中高楼林立,一幢幢高楼就好比是一座座山,当原本温柔的风进入到高楼间的狭窄地带时也会变得十分暴躁。根据气象资料监测显示:当城市刮起六七级风的时候,峡管效应能够使高楼间的瞬间风力升至12级,这样级别的大风都可以和台风媲美。
保温效应
地球上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包括我们看不见的温湿度,它们的变化也和太阳所释放的辐射息息相关。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直接辐射至地面,使地面增温,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白天升温现象。
晴天多,太阳照射强
拉萨也被称作“日光城”
到了夜晚,地面在白天吸收的热量需要释放,如果此时天空很晴朗并且无云,那么热量将很快被释放,因此温度会快速下降,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夜间降温现象。
但如果夜晚是阴雨天气,地面释放的热量将会被云彩挡住,不能进一步被释放。被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将会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之为“大气的保温效应”。
与拉萨同纬度的雅安则多阴雨
一年四季阴雨霏霏,被称作“雨城”
这种保温作用也解释了为什么阴雨天的夜晚温度比晴朗天的夜晚温度高的原因。
大湖效应
当风经过面积较大的水域时,由于水域中的水汽蒸发进入大气中,使得空气变得湿润,从而在盛行风经过大面积水域后,变得湿润,从而产生更多降水的过程,这种现象被称为大湖效应。
冬季湖泊时常会注意到湖面“冒烟”现象
这是温度较高的湖水蒸发后冷凝形成“烟雾”
在北美洲,山脉多呈南北走向,中部是广阔平坦的平原,东部则是低缓的山地,寒潮能够长驱直入影响北美大部分地区。
冬季,从北冰洋南下的极地冷空气经过北美五大湖沿岸时,便会造成大范围的强降雪天气,这便是大湖效应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冷空气经过北美五大湖后形成
饱含水气的带状云
在我国比较符合大湖效应的区域是渤海。
渤海被华北平原、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包围,冬季自东北平原的冷空气经过渤海海域后,含水量显著增加,在胶东半岛的丘陵地区形成偏多的降雪量。
冰封烟台海滨
烟台、威海被称为我国的“雪窝”
然而仅仅200余公里外的山东青岛,由于位于山东丘陵的背风侧,在一点焚风效应下空气不易被抬升,所以雪量远不如烟台威海。
并且和烟台青岛北侧面向海洋不同的是,青岛南侧是海,气候受海洋调节更明显,这里冬季的平均气温仅为0℃左右,比隔壁两个“雪窝”高出近3℃。
青岛胶州湾
藤原效应
每年夏秋两季是藤原效应多发的季节,因为夏秋两季正式台风活跃的季节,而藤原效应也正和台风相关。
每年夏秋两季,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都会给我国的四大海域带来无穷无尽的降水和风力。这其中就包括台风,而当季风旺盛的时候,也就可能会形成两个甚至多个台风,这时候藤原效应就可能出现了。
当两个台风距离较近,互相牵制对方、互相吸引的这个效应就是藤原效应,也称“双台效应”。
藤原效应的常见结果是互旋、大吞小、小跟大、互斥以及拉伸。因此,每当两股热带气旋互相靠近时,预测热带气旋的路径往往会变得十分困难。
根据我国的气象资料,存在双台风的年数很多,甚至三个台风共存的现象也不算罕见。平均每年(1949年至2014年)会有1.5次出现三个台风的几率,作为一个大型天气系统,台风的能量是巨大的,在台风来临时做好应对准备,将其可能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温室效应
近代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热量截留在气体内,同时大气自身气温也在升高,又以大气辐射射向地面,因而对地面有类似于温室玻璃所起的保温作用,所以叫“温室效应”。
1950-2019年世界各地的气温变化趋势
有学者认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时
地表气温将相应升高2.3℃左右
图自:NASA
和全球其它地区一样,南极半岛也受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这里更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显著地区之一。
在过去50多年的时间里,南极半岛地区气温上升了约0.5°C,其沿岸的陆缘冰架也成为了南极冰架崩解最严重的区域。
2017年7月
位于南极半岛东侧的南极洲的拉森冰架C断裂
图自:NASA
在长期升温的大背景趋势下,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会增加。气候变化背景下,“刷新高温”、“西极端强降水”事件,才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无论是哪种地理效应
地球都有它行使法则的方式
人类在就在自然的脉搏节奏中寻求生存
而我们也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
大美中国,山河锦绣
更多精彩视频在这里
本文创作团队
编辑:小美
设计:巍巍
图片:视觉中国、网络
话题
你相信神农架有野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