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不断丰富着我们的想象,培养着我们的创新思维,强大着我们的思想。
文│刘逊 编辑覃柳笛
游客在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内观看展览(吴刚/摄)
世界上语言和文字众多,但就最早的文字起源来说,大体可分为三大文字体系,分别是: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汉字。前两种文字随着这两种文明的消亡而消亡,唯独汉字独步天下,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传承的巨大精神和文化财富。
一代一代中国人,从牙牙学语的幼儿时期,开始接受汉字智慧的滋养,学习汉字语言文化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文化。汉字不断丰富着我们的想象,培养着我们的创新思维,强大着我们的思想。
在没有文明之前,指导人类生存和前行的是巫和神灵,文明开化之后,指导和记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创造是文字。从甲骨文诞生以来,汉字历经数千年风风雨雨不断发展和壮大,已成为中华文明历史传承最重要、最基础的载体,蕴藏了中华民族骨子里和血脉里的传奇智慧密码。
诞生
回望新石器时期以来的文明历史,可清晰地发现中国文字符号的起源很早。在9000年前的黄河、长江流域,就有了契刻符号存在。从那以后,中华大地到处都有文字刻符出现,可谓满天星斗。
从最早的上山文化、贾湖遗址以及双墩遗址,再到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母亲河流域的远古祖先历经6000多年的刀耕火种、泣血奋斗,在顺应和征服大自然的艰苦岁月里,在陶器、石器、玉器等器物和岩壁上不断探索,为汉字的诞生发明了无数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始文化文字符号。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与陶文
在前人探索和创造的基础上,商代中晚期,在中原地区的殷墟时代,商王朝发明和创造了具有完整汉字体系的甲骨文。从此,甲骨文一枝独秀,皓月凌空,让中华文明有了独树一帜、赓续辉煌历史的文字载具。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距今约33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
清朝光绪时期的1899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是一位造诣很深的近代金石学家、书法家,精通中医。相传他在北京鹤年堂抓中药时,在一味称之为龙骨的骨片上发现了不少形态各异的不明文字。经过王懿荣的反复研究,他确认了这些锲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文字为商代文字甲骨文。
自1899年以来,考古和文字学专家董作宾、李济等人开始了先后四个历史时期的大规模殷墟遗址的发掘工作。经中外甲骨文专家学者整理和考释,其中单个字符大约4500个,可识别、可认识的甲骨文1200-1500字。
甲骨文清楚地记录了商代中晚期王室在政治、军事、经济及社会方面婚丧嫁娶的历史,这一伟大的考古发现,将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中国从此开始了有体系的文字记载和永续传承的文明历史进程。
演变
自甲骨文诞生之日起至今,汉字字体大致经历了八种演化,即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大篆(籀书、籀文)—秦朝小篆、秦隶—汉朝汉隶(简牍、帛书等)—东汉草书—魏晋行书、楷书(繁体字)—新中国汉字改革简体字。
历史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后,在全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和统一度量衡的政策。小篆是由秦朝丞相李斯在六国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新字体,使得汉字书写的统一性、美观度以及书写速度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秦始皇时期,当时的书吏程邈在小篆基础上创造了更为方便的书体,使得小篆尚存的部分象形需要耗时描绘的特征彻底得到消除,字体更加随意和方正,称之为秦隶。秦隶的诞生,是汉字演变史上最大的变革,使得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的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功,对于当时大秦帝国政令的统一和迅捷贯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汉代,秦隶被进一步简化和发展,演变为更加易写、更加美观的新隶书。隶书进入了鼎盛时期,称之为隶变。
在隶书的基础上,东汉人钟繇进一步将隶书字体演化成楷书。楷书的诞生在汉字字体和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为汉字书法树立了楷模。从钟繇起,楷书一直传承到今天。
在汉代,汉字字体演化的另一项辉煌成就是行书,由东汉时期刘德升在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同一时期,东汉张芝在行书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加简便、快捷和飘逸的草书。其书写的神奇韵律、美感、速度和连贯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张芝被后世称之为“草书之祖”。
东汉张芝草书《冠军帖》(局部)
行书发展到魏晋时期,我国历史上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其被誉为书圣。
至唐代,汉字字体虽然没有进一步创新,但楷书的发展和完善达到了巅峰状态,世称唐楷。唐代国力强盛,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加之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在他的重视和影响下,唐楷的发展进入了群星灿烂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初唐的虞世南、欧阳询和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代表性人物。
宋拓《九成宫醴泉铭》,唐欧阳询书(故宫博物院藏)
宋朝,汉字字体进入了稳定传承阶段,一直沿用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繁体字汉字字体,催生了宋词的辉煌和宋四家的诞生。
元以后,随着元曲、民间唱本、笔记、小说等民间文化的兴起,简笔字、手头字、俗体字等笔画减少的汉字大量出现,繁体字趋简与简体字趋繁的演化相互交织。
晚清时期,为了提升识字率,曾经开展过短暂的汉字字体简化运动。太平天国曾在玉玺和官方文件中使用简化字体。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在反思中,有人出现了文化自卑自弃心理,把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原因完全归因为中华传统文化落后,甚至喊出“全盘西化”等极端口号。这也曾让汉字的延续历经坎坷。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专家学者的艰苦努力,1956年推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汉字简化方案》。同时,全国开始大范围推进学习汉语拼音和推广普通话活动,让汉字在吐故纳新中日新不已,展现出恒久的生命力。
上世纪80年代,北大学者王选发明的激光照排系统,解决了汉字的计算机录入与信息化问题。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1994年,王选与妻子陈堃銶一起查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排版胶片
从诞生起,汉字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而起起落落,数量也不断增加,如今已达到了10多万单字的巨大规模,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不断繁荣,形成了巨大的世界影响力。
作为世界上最简洁、最具深刻含义和影响力的意音文字,汉字在历史上曾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过深刻影响。如今,汉语是联合国正式工作语言之一。在汉字基础上,以汉字书法和篆刻为表现形式的独特艺术形式,已被世界广泛认可和赞誉。2009年,中国篆刻和中国书法艺术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汉字热在全球广泛流行,促进了中外国际文化交流,在展现中国魅力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使得中华文明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唐·冯承素摹《兰亭序》(故宫博物院藏)
畅想
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汉字的发展和运用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汉字数字化通过汉字编码,使汉字带上一套有序的符号,能够转换成被现代计算机语言识别的数字,以弥补汉字结构复杂等的局限。汉字数字化可以解决汉字输入、中文加密、电脑编程、人机界面、人工智能、语音控制、翻译等一系列关键信息领域里的难题。完成了汉字数字化,必然使汉字应用如虎添翼,快速实现汉字信息化。
汉字数字化、信息化与键盘网络书写时代紧密相连,为人们实现文字快捷运用和处理提供了巨大的方便,提高了全社会在各个领域文字和信息管理使用的效率,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体验和享受精神文化。
可以预见,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如果能够与汉字中孕育的造型结构和人文智慧缜密结合,将为汉字的创新运用、智慧开发打开另一扇奇妙之门。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甲骨文的神话故事已经被搬上了荧屏,其演化过程立体化展现在人们眼前,唯美的影像让人流连忘返;南方科技大学开启了甲骨文3D打印技术,让甲骨文在新材料、新技术的加持下能够焕发出卜辞之外的新意境;在巴黎十三区,可看到一座地标式的汉字建筑,是以繁体字“門”为造型的“中式牌坊”——这座三维立体的红色“博爱门”,也许会被请进艺术设计类教科书……
从新石器时代的契刻符号,到商代中晚期甲骨文的诞生,我们伟大的先民历经刀耕火种、与天地风云抗争的艰苦岁月,在几千年农耕和渔猎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了世代相传的汉字。她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促进了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未来依然将焕发出绚烂光彩。
汉字肇于自然,依类以象形,立象而尽意,这是对自然造化的概括、归纳和总结,也是折射自然的棱镜,更是微缩了的自然造化。
举报/反馈

新华社客户端

1464万获赞 217.4万粉丝
新华社权威发布,在此看国社新媒体资讯。
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