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苍苍的老人来到无锡市锡山区的一所百年名校的校门口,什么也没有说,留下一沓钱就要离开,这让学校执勤保安非常惊讶,赶紧和学校领导汇报。最终,一个跨越近70年的“感恩”故事被讲述出来,令人动容。
事情发生在6月18日。当天中午,位于无锡市锡山区的荡口实验小学门口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起初,执勤保安以为是哪位学生的家长,没想到老人放下一个厚厚的信封就要离开,打开一看,是一沓人民币,这下保安也不知道怎么办了,于是赶紧请示校领导。
学校旧址,现位于无锡荡口古镇景区内
接到保安岗电话的荡口实验小学校长周艳,匆匆赶到学校大门口,交流之后才了解到,这位老人是荡口中心小学(荡口实验小学前身)的校友,姓郑,今年77岁高龄。当天,她从上海只身一人专程来到无锡,信封里装着的,是她省吃俭用攒起来的五万元钱。这么做,只为圆一个多年前的“心愿”,“今年是我的母校荡口中心小学120周年,希望能把这5万元钱捐赠给学校。当年学校减免我的学杂费,我今天来‘补交’学费!”
在周校长再三挽留下,老人进入学校,参观了校史馆,并讲述起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1956年,这位老人就读于荡口中心小学一年级,当时,荡口中心小学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有着减免学杂费的优待政策,老人正是这一政策的受益人之一,尽管只在荡口读到小学三年级,但这一优待政策让老人一直铭记在心。
老人获得的“三好学生”奖状
周校长说,老人穿着非常朴素,白色防晒服,黑色小挎包,戴着口罩,一个人乘坐高铁从上海辗转来到无锡,凭着儿时的记忆找到了荡口实验小学的原址——位于荡口古镇的果育鸿模小学旧址。得知学校已搬迁,她一路询问,最终来到了荡口实验小学门口。
“这位老人是荡口人,现居上海,老伴已离世,子女在国外。尽管身处他乡,她始终感恩母校给予她的帮助,她说‘年纪大了,一定要回母校走一趟’。”参观了校史馆,拍了几张老照片后,老人不顾周校长的再三挽留,离开了学校,临近中午,甚至都没有留下来吃一顿饭,喝一口水。
老人匆匆而来,再匆匆离去,只留下了一叠五万元现金,却让周校长备受感动,她把老人的故事转发到了学校工作群,也引发了许多教师的共鸣。“让荡小学子有归属感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办学理想。老人的行为让我们触摸到教育的初心,感受到纯真的情感,做老师真的很幸福。”
老人当年的在校生活记录表
荡口实验小学的前身——果育鸿模小学,是由无锡市锡山区荡口人华鸿模在华氏义庄“耕余书屋”的旧址上捐资创办的荡口第一座新式学堂(现处知名的无锡荡口古镇景区内),其公益办学的理念在当时颇具影响力。120年来,这所小学先后走出了钱伟长、王莘、华君武、钱临照等一批栋梁之材。钱伟长更是先后12次回到荡口小学,每次都和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亲切交流。而今年下半年,荡口实验小学将迎来120周年校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徐珩
举报/反馈

扬子晚报

313万获赞 28万粉丝
江苏省级报刊,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都市报
扬子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