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

6月22日,康复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论坛在青岛举行,并为康复大学揭牌。康复大学为公办普通本科学校,由山东省领导,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驻地为青岛市,目前设有康复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社会发展学院、临床医学院、公共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5个学院(部),2024年进行首批本科生招生。这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大学?更多信息在论坛上呈现出来。

新型研究型定位有四个新

康复大学定位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据介绍,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理念是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在北方省份和健康领域开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崭新实践。

办学理念之新。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高起点、高质量;坚持集约化发展,高精尖、高水平;坚持开放式发展,国际化、协同化;坚持差异化发展,强优势、扬特色,形成了创新性、前瞻性的发展理念。

学科布局之新。学校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前沿交叉,积极构建以“康复+”为引领,医学、理学、工学为主体,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跨领域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创设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集群和院系组织架构。

人才培养之新。学校实施小班化、个性化、书院制、导师制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培养具有先进康复理念和自主创新精神,能够引领康复事业发展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之新。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深化康复研究范式变革和科研组织模式改革,聚焦重点领域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强化有组织科研和基础性攻关,打造康复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学科布局特色鲜明

历经五年的筹建,康复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学校聚集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占比一半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占比九成以上,毕业于国内双一流高校和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占比八成以上,院士、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占比五分之一以上,这些为康复大学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之路奠定了雄厚的师资基础。

依托优质师资力量,学校建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集群,设置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听力与言语康复学等传统康复专业;紧跟康复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趋势,建设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专业集群,设置康复工程、智能医学工程等前瞻性专业,系统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专业体系;建设生命与健康科学专业集群,设置神经科学、临床医学等基础性专业;弘扬中医文化,推动传统康复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中医与传统康复专业集群,设置中医康复学、中医学等中西医融合专业;聚焦康复管理、社会康复等急需紧缺人才,建设人口与社会康复专业集群,设置无障碍管理、特殊教育、教育康复学等紧缺专业。

同时,学校坚持学科交叉共融,以“康复+X”发展为核心,以全面康复理念为主线,按照“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和“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要求,构建以康复学科为引领,医学、理学、工学为主体,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跨领域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康复学科专业体系。以新医科和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新兴交叉学科为突破口,推动康复科学与技术设置为一级学科。打造国家级高科技前沿康复人才培养高地,培养实践能力突出的卓越康复人才。

本科生培养突出“康复+”

学校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已基本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目前已与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联合招收137名博士研究生,已毕业22人。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中,超过八成的研究生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友谊医院、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安定医院、上海新华医院等知名医院、高水平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或工作。与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崂山实验室等高校和实验室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探索与美国、德国、日本以及香港地区等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推行导师结对和交叉培养,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博士生导师队伍。设立优培基金,注重过程管理,提高联合培养质量。研究生已在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神经康复、康复工程等领域发表研究论文83篇,其中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73篇、中文核心10篇,申报发明专利35项。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学校突出“康复+”特色,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今年确定康复物理治疗、康复作业治疗、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临床医学首批5个招生专业。首批招生专业均与一流大学、顶尖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强化科教产教融合育人,推动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共同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例如:康复作业治疗专业,学校与国内顶尖康复机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合作成立康复作业治疗创新班,采用“1+3”培养模式(1年级在康复大学校内学习,2-4年级的专业理论授课、临床见习、毕业实习等全程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内完成)。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注重康复医学和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引导学生在医学实践中掌握电子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学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协议,将组织学生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流学习。康复大学首批5个专业全部强化科研训练,拓宽国际视野,为学生提供海外研修或海外学习机会。

布局五大科研创新中心

目前,康复大学布局五大科研创新中心:智能医学与康复工程创新中心、生物信息与健康数据创新研究中心、人口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型康复治疗与康复技术研究中心、康复医学与生命科学创新研究中心。建设有测试分析中心及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两大共享科研平台。已获批康复国际全球合作研究中心、康复国际全球孤独症研究中心、山东省人口健康公共政策软科学研究基地、运动功能康复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市级平台10余个。

学校注重交叉融合,打破专业壁垒,承担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国家科研项目,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科研项目占比80%以上。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率位于全国前列。同时,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与10余家知名企业联合申报并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切实推进重大科研项目落地青岛实施;与2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康复领域省部级科研平台,提升青岛在康复领域的科研与产业影响力。

康复大学积极承担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依托山东省人口健康公共政策软科学研究基地,建立有影响力的新型智库。提出“中国康湾”概念,主动对接和服务康复产业湾区,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此外,学校已建成康复国际全球合作研究中心、康复国际全球孤独症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和平台。

面向未来,康复大学将聚焦服务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康复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积极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努力集聚一流师资,打造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建设康复领域人才培养高地、科技创新高地、成果转化高地、社会服务高地和智库研究高地,为推动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举报/反馈

半岛都市报

2747万获赞 41.8万粉丝
青岛市和山东半岛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半岛都市报官方百家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