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
不少毕业生晒出了论文致谢
怀念青春拼搏岁月
难忘师恩教诲培养
感谢父母养育
祝福友谊长存
一纸致谢,难以言尽所感
纸短情长,字字深重
感谢
成长中的“守护者”
在湖北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本科生毕业答辩现场
评委老师们发现
学生们的毕业论文致谢部分
频繁出现了同一个人
“感谢‘朱妈妈’在生活中给予的帮助和关怀”
“遇到的问题他都能解决
有时候我甚至在想,他是超人吗?”
“因为他在,所以我们安心”
这位人人点赞的“朱妈妈”
是学院的辅导员朱华杰
朱华杰对学生细心负责
让学生们感觉像“妈妈”一样贴心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朱老师都在”
就这样,“朱妈妈”的昵称
被学生口口相传
去年夏天,学校宿舍楼突然停电
武汉的夏天暑热难耐
很多同学留校备战考研
朱华杰担心学生们晚上睡不好
就通知他们拿上被子和行李
到学院会议室打地铺
为了确保学生们的安全
他也在旁守了一晚
为了奖励成绩进步的学生
也为了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学生
朱华杰还自己设立了奖学金
名为“杰出”学业进步奖学金
为此他每年要自掏腰包一万多元
他说:“奖金不多
希望能给学生们带去鼓励”
毕业前
学生们给朱华杰送去了一面面锦旗
100多个学生把他写进了论文致谢里
论文评委老师称
“感谢导师是常规操作
感谢辅导员,确实是真情流露”
感谢
困难中伸出的援手
“一路走来
如果不是他们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我可能早已放弃”
南开大学毕业生小艳(化名)在论文致谢中
感谢了云南保山边境管理支队
木城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
小艳的家乡
在云南保山木城彝族傈僳族乡
这里地处祖国西南边境
曾是贫困乡,教育资源匮乏
小艳也曾面临辍学
为了帮助辖区内的孩子
木城边境派出所的移民管理警察
发起了爱心助学行动
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
小艳顺利完成了学业
“买衣服文具、买生活用品、资助生活费……
从初中到高中毕业
这样的帮扶年年如此”
2020年,小艳顺利考上南开大学
开学前,民警为小艳购买了行李箱
并筹集了5000元学费
进入大学后
小艳没有辜负家乡的期望
不仅获得多项荣誉
还作为志愿者
为乡村学子宣讲学习经验
教育和知识
为小艳打开了走向世界的窗
她说:“我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将这份爱心和温暖传递下去!”
感谢
前行中的“引路人”
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黄明
在毕业论文致谢中感谢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退休教师
其中一位是94岁的倪永仁教授
倪永仁曾在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
参与研制新中国第一台自动俄汉文翻译机
黄明带领学生团队采访倪永仁时
倪永仁用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们:
“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是靠人民群众干出来的
认准目标不放弃就一定有收获”
黄明还在致谢中感谢了
张益良、梁灿炉、何笑评、朱斌等
多位老教师
黄明本科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后又在该校工商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今年毕业后
他将作为选调生回到家乡
“7年的时间
我从学生党员,到成为辅导员、党支部书记
一直与老教师们保持着联系
参加相关的结对活动”
黄明说这些老教师
是他前行路上的“引路人”
在这些春风化雨的教诲中
自己也潜移默化地成长
于是他写下了这份特别的论文致谢
还要感谢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计算机学院的退休老教师们。退休党支部书记张益良老师(77岁)堪称我的“忘年交”,认识七年来,他带着我认识各位老同志,探讨老少结对的措施;在我读研后也时常询问我的个人情况和论文进展,告知我要好好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研究。梁灿炉老师(86岁)与我进行过入党谈话,一句“共产党让我去哪,我就去哪”记得深刻;时隔六年,偶然认识了他的爱人、电力学院退休教师何笑评老师,同样的话从她口中再次出现,让我深感震撼。朱斌老师(84岁)给我介绍他在华工的工作历程,告诫我,做科研是有难度的,论文要好好写,工作了要听党话。
在“读懂中国”活动中,倪永仁老师(94岁)结合参与新中国第一台自动俄汉文翻译机的经历寄语我们,要有“认定一个方向,就追逐不放”的精神,要甘坐冷板凳,才能把事情做好。在我面临选择和感到懈怠时,总会想想他们的经历。感谢这批“70后”“80后”乃至“90后”的指引!(摘取部分)
致谢最后,他对自己说
“望未来的自己能够牢记师长的嘱托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始终胸怀热爱
努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论文止于致谢
但青春没有散场
人生将继续精彩!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