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冯家照 高建进
仲夏时节,福建武夷山朱熹园内热闹非凡。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朱子文化的魅力。
朱熹园,又名武夷精舍,始建于公元1183年,是朱熹亲自创建的第一所书院,朱熹理学思想就在这里成熟。
如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山海交织,福建的文旅资源在“一路山海一路歌”中逐渐丰富。
“早就对这里的景色十分憧憬,想来这里走走看看。”在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上,来自浙江的游客李政对记者说,一路绿意浸染,景色宜人,让他仿若置身仙境。
前不久,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正式启动运营。相关部门推出了8条自驾路线和11条骑行、徒步线路。行走在风景道上,游客们感受最多的就是“处处有文化、满眼皆山水”。
青山环抱,流水汩汩,在燕子窠生态茶园,鲜嫩的茶叶披上了一层青翠薄纱。行走这里,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茶香,芬芳馥郁。
奇峰、秀水、幽谷……徜徉绿水青山间,沉浸于如画美景中。武夷山市凭借着自身特色,吸引着游人如织。数据显示,今年端午期间,武夷山累计接待游客10.1万人次。
武夷山热度的高涨,只是福建文旅市场火爆的一个缩影。龙舟竞渡,游客在福州现场观看“乘风破浪”;簪花盛开,福建蟳浦村热度不减……经测算,福建2023年实现文旅经济总产值1.38万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文旅经济增加值5458亿元,同比增长9.5%,占GDP比重在10%左右。
八闽大地,拥山面海的绚丽风景,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掀起了福建文旅经济发展的浪潮。不仅是发展文旅经济要下“真功夫”,福建还意识到,要激活八闽文化来赋能高质量发展。
地处莆田的木兰陂,建成于1083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被誉为福建的“都江堰”,2014年,木兰陂水利灌溉工程入选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如今,木兰陂已拦河静卧千年,润泽着兴化平原。
莆田,这座位于福建沿海中部的小城,历史积淀悠久绵长。负山襟海、“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造就了莆仙文化的独特魅力,助力着八闽文化的繁荣发展。2022年9月15日,莆仙戏《踏伞行》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这是福建省时隔15年再次获得该项殊荣。2023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福建省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莆田也成为福建省第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福州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讲述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梦;龙岩永定,土楼景区凝固了时间沉淀着的客家文化……如今福建正在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谱写当代华章,八闽文化正在蓬勃发展。
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海洋文化看福建”品牌体系逐步构建;第二届“福”文化论坛、考亭论坛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闽人智慧》栏目受到广泛好评……福建还将文化惠民记在心上,打造“书香八闽”“三浦并臻”文化联盟、“乡村戏台 百姓乐园”等群众文化品牌,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文化生活。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0日 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举报/反馈

光明网

1.8亿获赞 586.5万粉丝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引领者
光明网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