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臻)6月18日,作为2023年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由北京集贤弘艺文化中心出品,姜斯轶编剧、林熙越导演,张瀚伦、张嗣家执行导演,王劲松担任艺术指导兼主演,杨梓墨、郭昊伦、贾延鹏、李昊臻、吴昊、韩金、刘铜、沙漩等一众演员出演的京味话剧《坤伶·元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首演。该剧将演出至6月22日。
京味话剧《坤伶·元年》将演出至6月22日。
作为曾经备受观众好评的京味话剧《大徽班》姊妹篇,此次《坤伶·元年》则继续由编剧姜斯轶执笔创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聚焦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该剧根据民国京剧女演员首度登上北京舞台的故事改编,讲述了出身低微的女京剧演员何玉奎在时代洪流中为了生活和舞台梦想而努力,几经波折,突破险阻,最终在梨园行赢得一席之地,站在了聚光灯之下。
所谓“坤伶”,即旧时女演员,也叫“坤角儿”,而“元年”则代表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在辛亥革命前,北京剧坛很保守,旦角一律由男人扮演,不允许女人登台演戏。直至1912年,著名京剧演员俞振庭借改良新剧的东风,邀请外地女伶赴京献艺,这开了女伶在北京剧坛公演的先例。“这代表着一个社会的大变革,当年无论京剧界,还是社会各界对于女演员出现在京剧舞台上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反应与声音,‘有伤风化’的反对声一片,但观众们对坤伶的喜爱并未因此减弱。于是更温和的‘男女分班’形式延续下来。《坤伶·元年》描写的就是这个历史背景下京剧坤伶的奋斗故事。”该剧出品人、制作人谢岩介绍说,与之前《大徽班》较为具象的表现当年徽班进京后艰难立足、谋求发展的历史进程相比,此次《坤伶·元年》这部作品在人物角色上更加的“有血有肉”,正因旧社会这种“男女演员不能同台”的封建礼教压迫,也让整个剧情充满着很多矛盾冲突,让很多不了解那段历史的观众更能身临其境,感受那段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
一直以来,该剧编剧姜斯轶对戏剧戏曲学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此次他在话剧《坤伶·元年》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将目光关注到第一批登上北京舞台的京剧女演员们如何去实现梦想。“在当时作为社会底层的女演员,进入了民国元年这样一个翻天覆地的环境之下。这个环境是刺激了她们自身梦想的燃烧,她们在追求这个梦想的路上,所遇到的诸多艰难坎坷,都是我想通过《坤伶·元年》这部作品想去表达的。”
《坤伶·元年》关注第一批登上北京舞台的京剧女演员们如何实现梦想。
在剧本的创作中,编剧姜斯轶遵循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认真考证历史大环境,但将分散的、发生在较长时间跨度中的民国坤伶故事,化用在主角身上,让戏中的人物更具感染力。姜斯轶表示,这个戏并不是要突出女性主义,“更重要的是想表现当时的京剧女演员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有尊严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把自己所热爱的戏曲艺术发展下去。”
戏中饰演女主角何玉奎的青年演员杨梓墨出身梨园世家,她的爷爷便是富连成盛字科的知名武生演员杨盛春。首次登上话剧舞台的杨梓墨,从小就学练京剧武旦,此次在话剧《坤伶·元年》中,虽然回归老本行,并她没有被禁锢在传统戏曲的表演框架中,没有因为祖辈的光环而止步于“模仿”,而是有很多突破和创新。正因出身梨园世家,从小学戏长大,杨梓墨一开始对自己能否胜任何玉奎这一角色顾虑重重,但在导演林熙越与艺术指导王劲松的鼓励与带领下,她觉得这是自己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与影视不同,无论戏曲还是话剧,我对于舞台始终带着一种敬畏。舞台没有容错率,需要很深的功底,无疑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难得的锻炼,也希望能展现出100多年前那代京剧女艺人身上的精气神。”
作为杨梓墨进入话剧《坤伶·元年》的引荐人,该剧的艺术指导兼主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劲松在剧中饰演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梨园界领袖,王劲松坦言,隔行如隔山,正因自身缺少对梨园行与戏曲方面的深入了解,这一次演出也算是自身非常难得的成长经历。“此次创作我们邀请了很多戏剧界的顾问专家保驾护航,包括像杨梓墨这样梨园世家的演员参与创作,他们都会在一些细节方面给我提供很多建设性的参考意见,我也会将这些宝贵的指导,结合自身角色进行调整。”王劲松说,表演是实践的艺术,当自己觉得心里很空、摸不着的时候,就多练,把头脑记忆变成肌肉记忆,然后变成下意识的动作,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那个情景之中了。
林煕越导演认为,这些年戏曲舞台上出现很多原创京剧,它们用戏剧舞美、灯光的美学概念来呈现,但本质上还是京剧。而《坤伶·元年》本质上是一个话剧,这出戏在表现方式上有非常不一样的尝试和实验,是一个大看点。《坤伶·元年》在民国的框架下,把戏班子作为一个底。戏剧演员靠他们各自的视角来呈现角色,让这出戏一点也不沉闷,相信会收获大家的笑声和掌声。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