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7岁中专女生姜萍刷屏全网,相信大家对这位小姑娘有多厉害都有所耳闻。


在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预赛中,在一众平均年龄22岁,来自清华、北大、麻省理工、剑桥等全球名校选手中:


来自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学服装设计的、年仅17岁女生姜萍,以全球排名12的成绩入围数学竞赛决赛,成为赛事历来首个打进决赛的中专生!


而这两天,随着对姜萍的报道越多,我们发现背后很多故事更具象化的同时,也更动人。


图片来源: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她,是有史以来第一位闯进决赛的在读中专生;也是前30名里唯一的女生;


排在她前面的,都是来自全球顶尖数学系的名校生;排在她后面的:


第13名是中科院博士刘奔

第14名是第37届奥数金牌选手欧瑜

第15名是江苏省高考状元张天一

第16名是第64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获得者张鑫亮

第17名是2021年福建高考状元钱炜楠


她参加比赛前觉得自己不配,得知成绩后觉得“离谱,别人都很强,以为自己排名是尾子”;



她幸运地在中专遇到了一位同样对数学热爱的老师,成为她数学路上的引路人;


她打破了很多人对中专生成绩不够好的刻板印象,也让我们思考:


从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到全球各大职业技能大赛,还有多少优秀的中专生鲜被看见、甚至泯然众人?


我们的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如何支持更多学生多元发展,如何让更多的“姜萍”走出自己的花路?

1


在17岁中专天才少女

励志叙事之外,更多是庆幸


去了中专后,数学成绩在班里的断崖式领先,让老师王闰秋注意到姜萍。


王闰秋自己也非常喜欢数学,2020年从江苏大学硕士毕业后,到了姜萍所在的中专学校,姜萍是他带的第一届学生。


教课之余,他依然坚持着对数学的热爱,从2022年开始就参加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包括今年和姜萍一起参赛,他的成绩分别是166名、432名和125名。



他说:


我的学习路上也遇到过很多挫折,如果我有领路人的话,或许我的人生也会不一样。所以我会尽我所能来帮助学生,让他们知道还有不一样的未来。


所以我们看到,当可能有的中专老师,教学只为了完成工作,不太会鼓励学生在这些“没有用”的东西上花时间,觉得跟一众名校生竞争简直天方夜谭的时候:


王闰秋不仅不打击姜萍,而且给她买教材让她自学,自己教不动了,就跟着姜萍一起研究,参赛信息也是他告诉姜萍,鼓励她去报名。



姜萍对数学非常痴迷,她说:


“数学很有意思,我喜欢它一步步的推导过程,(最后)得到我想证明的,那是一种很有成就感的快乐。”


这种感受,姜萍所能接触到的人里,大概只有王闰秋最懂。


所以才有了后来,姜萍准备比赛的这两年时间里,自学了偏微分方程;


在由马克笔堆积、服装设计图散乱铺展和针线缠绕的教室,姜萍的课桌上摆放着一本全英文的《偏微分方程》;


凭借手机翻译软件和一本英汉小词典,自学了三分之一的内容,掌握的知识已经达到了数学专业本科三、四年级的水平。



其实这份对数学的痴迷,在遇到老师王润秋之前,早在她初中时期就已经初露端倪。


从初中开始,数学就非常突出,别人不会的题,她一眼就能找到思路,可老师却只是告诉她“不要偏科”,“高考不是只考数学”。


图片来源:天才观察局


万幸,后来进入中专只用学“语数外”以及服装专业课,她有充足的时间跟数学相处;


万幸,她遇到这么一位难得的好老师,“双非毕业生”和“中专职校生”这两种并不广泛存在于大众讨论中心的人,相互照亮;


万幸,有这样一场没有学历、年龄、专业等任何限制的比赛,让她能在被诸多偏见局限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打破隐形天花板。


她说:


“如果学习服装设计是我的plan A,那探索数学世界便是我的plan B,希望我的plan B也能被看见。”


可在这个中专生被贴上很多标签、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不够多元的环境里:


姜萍之外,还有多少王萍、李萍能有这个幸运,天赋、特长被发现、被培养,能让自己不泯然众人?


图片来源: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2

那些鲜被看到、闪烁光芒的中专生


“中专生闪光”的故事,并非个例。


可能只是因为刻板印象太深了,所以我们才一次次“被给到亿点震撼”。


当我们稍做检索,就可以发现:仅仅是最近两年,无论是学习深造还是职业技能发展上,都有很多鲜被看见的佼佼者。

例如,近日公布的北京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拟录取名单中,赫然出现了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学生史双奎的名字。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据了解,由于家庭原因和学习成绩,初中就下定决心要学医的史双奎,不得不选择从医学类中专读起。


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成功升入大专继续学习,并通过了专升本考试,顺利考入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学习临床医学专业。


校园内浓厚的学习氛围深深感染了他,当看到校园研究生光荣榜时,藏在他心里的那份“北大梦”开始生根发芽,“为什么不能向自己的梦想冲击呢?”


图片:史双奎和舍友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从中专生到高专,再到专升本,直至最终考上北大硕士研究生,史双奎路走得坚定而稳健。他说:“享受学习的过程,一切结果都是水到渠成。”



还有来自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的姚妮君。


在去年的全国第二届技能大赛“商品展示技术项目”中,这位年仅17岁的姑娘,一路过关斩将,摘得桂冠。


图片来源:央视网


“商品展示技术”,不仅需要平面设计、展示设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还要跟电钻、电锯、热熔枪等各种工具打交道。这对于从服装设计转专业过来的姚妮君来说,这可一点也不容易。


然而,姚妮君并未被困难所吓倒。


她不断地创新、设计、加工,从最初半个月才能完成一个橱窗的制作,逐渐缩短到一周,再到惊人的3天,她每天都在刷新自己的记录。


在赛前的3个月冲刺训练阶段,姚妮君更是全身心投入,“一天都没有休息”,有时连做梦都在做橱窗。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冠军,并成功入围国家集训队,为即将到来的法国里昂世界技能大赛做准备。



还有从县城中专逆袭到伦敦留学,探索广阔世界的中专生梁勇。


他说:“做梦也没想到中专生也能有踏进UCL上课的一天。”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由于家境贫寒,梁勇曾无奈选择了不需要支付学费的中专。


十六岁那年,他便步入了社会,辗转于洗碗工、服务员、便利店店员,乃至停车场保安的岗位之间,每月的收入仅仅2000元。


然而,命运并未就此定格。


2016年,梁勇通过成人高考,成为一名药剂学专业的学生。几年后,他攒够了资金,毅然决定赴葡萄牙深造,最终申请到了新里斯本大学商业经济学院,并前往伦敦大学学院进行交换学习。


足迹遍布二十多个国家,当课本上的景点走入现实,梁勇感觉自己好像活在梦里,他说:“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的初心,就是让生活变得更好,就这么简单。”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个体是多元的,通过这群中专生,我们看到:


花都有不同花期,中专生也可打开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走向更大的旷野。

他们的人生进入职业教育后,可以是“新生活”,而不是我们以为的“下坡路”。


3

不拘一格育人才

让更多王萍李萍被看见、被培养


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教育体系,包含多种教育途径和评价标准,全面地发现和支持学生的多元才能;


让每个学生的天赋、特长都被发现,让姜萍的偶然变为必然。


对此,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职业教育体系。


比如美国,实行的其实是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系,在这种单轨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以课程方式散落在各个阶段和学校。


以综合中学为主要力量、普职融合的中等教育体系,综合中学实行三科制:


即学术科,为学生升入大学做好准备,约占学生总数的20%—25%;


普通科,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约占学生总数的40%—50%;


其余为职业科,为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做准备。


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普职互不沟通的现象,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程,从而通过广泛多样的接触和经验来获得明智地选择教育和职业生涯的基础。


再比如在加拿大综合高中通常开设160-170门课程,其中有大约六七十门技职课程,比如木工、烹饪等。



以及在职业教育发展很好的芬兰也是给到学生多元发展的条件,据芬兰前教育官员金穆兰分享:


“孩子没想好自己将来是走学术道路还是走职业道路,可以高中和职高两个同时上。


在芬兰,教育的通路不是封死的。不是说你上了职高,就不能上高中了,你可以同时上。


上完之后,你可以去综合性大学,也可以去应用科技型大学,职高毕业也可以直接去工作。工作了一些年,你再回来上大学也行。这些都是特别灵活的,没有任何一条死胡同。”


而借鉴国外他山之石,我们也在尝试普职融通、普职互转、鼓励职业教育多元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才选择。


毕竟给学生多元选择,扩大学生选择权,让学生“有得选”,不仅让小明和小红都有光明的未来,也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基础教育的内卷与焦虑。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从中专生到院士:厦大教授夏宁邵如何“逆袭”

[2]光明日报-从中专生到北大研究生!史双奎,一路逆袭!

[3]澎湃新闻-从县城中专到留学伦敦,逆袭小伙引关注,本人发声

[4]新华网-17岁中专女生,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

举报/反馈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8万获赞 2万粉丝
新东方,旨在提供有文化价值的教育、生活、文旅服务。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