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紫薇 朱瑞华
近日,各地高中纷纷迎来毕业季,某高中体育老师在担任班主任的几年时间里,让一个普通班最终以全校第一的成绩顺利毕业,引发网络热议。有人认为,班主任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利用“班主任效应”,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而副科教师的学科知识普遍不如主科教师,无法带来相应学科的学业增值。还有人则认为,副科教师教学和考试压力较小,参与班级管理的时间更充分,能更好地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其实,这些争议背后指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重新审视班主任的价值取向、岗位职责和专业标准。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经历了级任制、导师制、班主任制三个阶段。班主任制度实行以来,班主任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职位出现的,而是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聘的。选出的班主任既要承担学科教学任务,又要从事班级管理任务,可谓教学、管理“一肩挑”。特别是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人工智能新样态、“双减政策”新变化的多维挑战下,在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情绪障碍发病率呈抬头趋势的情况下,班主任更是时刻面临着“重担缠身”“无限责任”“孤掌难鸣”的无力感、倦怠感和沮丧感等深层困局,改革可说是势在必行。
关于班主任制度改革,近年来各地取得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包括全员班主任制、无班主任制、AB班主任制等模式。依照2009年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要履行好这些职责,无论从专业完成度还是时间精力投入上来看,都远非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之余能轻松胜任的。这就需要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形成“专人专职”,从制度上确保其专业性和独立性。
推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进行“1+N”班主任制度改革是一种可行之策。“1”即设置“专职班主任”,主要发挥班主任在学科以外的教育、管理、协调等服务工作中的主导性地位。“N”即“学科教师作为导师参与指导学生发展”。“1+N”模式的提出,主要是考虑到“走班制”的逐步推行,使传统班级组织模式正向着“走班制”外部整齐、内部松散的特点加速演变,这就需要在班级管理模式上作出相应调整。
要建设起一支专业化的专职班主任队伍,一要厘清责任界限,推进“教师减负”,减少其事务性、重复性、摊派性等非专业性工作。二要做好专业培训,健全市、区、校三级联动的常态研修机制,结合班主任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针对德育原理、青少年心理学、班级管理与活动组织、教育政策法规等内容做好分层分类培训,促使班主任知识能力体系从碎片化、单一化、业余化向系统化、多元化、专业化转型。三要优化考评机制,聚焦班主任班级教育管理实际成效,同时落实班主任激励制度,对班主任工作年限、岗位能力及班级管理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在津贴、绩效工资、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考量,建立健全绩效分配和激励制度,让专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职能同向错位发展,免除教师们的后顾之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将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溢出效应,为处于“教育最难处”的班主任群体增智赋能,也是帮助“护林员”们各施所长,让下一代的“小树苗”们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作者分别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实验中学教师)▲#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