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与毕业相关的所有事之后,我迎来了正式迈入职场前的最后一个长假期。由于工作的城市与家乡距离颇远,想到以后可能很难再有机会长时间陪伴家人,我便订好了返家的车票。
回家当晚,舅舅张罗了一个家庭聚餐,大家围在一起吃着家常菜,谈天说地,氛围轻松又温馨。但我发现,一向活泼爱笑的小外甥女全程都特别沉默。她坐在桌角,并没有夹多少菜,显得心不在焉,即使桌上有她最爱吃的胡麻油炒鸡蛋以及红烧排骨。
察觉到我关切又有点疑惑的眼神,她的妈妈、我的表姐白了小外甥女一眼,对我说:“你吃你的,别管她,天天耷拉着一张脸,也不知道谁欠了她的。”闻言,小外甥女没有反驳,而是立刻放下筷子,去了阳台上坐着,动作快得令我并没有看清她的表情。但一个孩子的离席并没有影响饭桌上热络的气氛。
原来,这对母女已经冷战了三四天,而且关系丝毫没有缓和的迹象。原因是,表姐翻看了小外甥女的日记,被她发现了。知道了是因为这个之后,饭桌上的大人们都很不以为然,觉得看了就看了,不是一件值得挂心的大事,小孩子闹几天别扭也就好了。
《故乡别来无恙》剧照
小外甥女今年12岁,即将读完初一。上周末,表姐让她帮忙拍几张照片,用来给从网上买的新衣服写评价。然而,小外甥女拍完看效果的时候点开了手机相册,却发现里面拍摄了很多张写满字的纸,点开仔细一看,居然是自己的日记。
想到妈妈可能反复观看过这些内容,甚至会发给爸爸或者其他人一起讨论,恼羞成怒的孩子当即质问妈妈为什么侵犯自己的隐私,翻看日记还要拍下来。“铁证如山”之下,表姐无法否认,只能尴尬地笑一笑,用“我看看怎么了”“我是关心一下你”之类的话试图把事情揭过去。显然,这些说法并不能平息女儿的怒火,反而会让她情绪更加激动。
随后,小外甥女冲进自己的卧室,拿出日记本撕了个稀碎,碎纸扔了一地。见状,表姐也开始生气了,指责她小题大做,“你那里面又没什么不能见人的,我看了是会掉块肉吗?”母女俩对吵了起来,母亲指责女儿“心思重”“不好好学习”,女儿认为母亲“不可理喻”“不尊重人”,事件的态势差点上升到了肢体冲突的层面。
最后的结果是,小外甥女边哭边把一地的碎纸收拾干净了,晚饭也没吃。而表姐在卧室里听着女儿的抽泣声,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此后几天,两个人都不再搭理对方。虽然在家里有无数个碰面的机会,但她们会默契地、冷着脸侧身而过,看都不看对方一眼。孩子爸爸在中间当和事佬,但效果不佳。听了这些,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故乡别来无恙》剧照 我还在上学时,每个寒暑假回到家里,小外甥女都会来我家里,和我一起待上很长时间。我负责辅导她的作业,带着她一起追剧玩游戏,所以我很想就这件事情和她多聊一聊。晚上,她和以前一样跟着我睡,我便问起了日记本的事。
为了不引人注目,那并不是一个精致的密码锁本,而只是一本厚厚的练习册,日常就放在书包里,跟随着她在家与学校之间穿梭。上了初中以来,课程任务陡然加重了很多,即使学习非常努力,小学时成绩还算不错的小外甥女在优生众多的班级里也不再突出。同时,以前的好朋友大多都与她不在同一个学校读书了,各有各的学习任务,两三周也见不上一次面。
所以,日记本对她来说像是一片自留地,用来安放那些无处宣泄的情绪,每天睡前花15分钟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心灵也就慢慢地宁静了。她在里面写对好朋友们的思念、对爱拖堂的老师的抱怨、和同学闹矛盾之后的纠结,写与弟弟争执,明明错不在自己,爸爸妈妈却只批评自己的委屈,也认真抒发着对偶像的喜爱,表示希望中考完能够攒到钱,并得到父母的允许去看他们的演唱会……每一句都是真情流露,展现了一个与在任何人面前都不一样的她。
“现在很后悔把日记撕了,想留着以后看的。”“我就想要有一个能和自己说说话的地方,真不想被别人看到。”“大人真的很霸道,他们就是永远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正再也不会和我妈说我的任何事了……”小外甥女躺在我的身边,絮絮叨叨地表达着自己的不满与不理解。
而站在表姐的角度,虽然受过高等教育的她非常清楚,自己的行为就是对女儿隐私的侵犯。但这是因为,女儿的成长实在是太快了,快到让她有了一种不安全感和不适应感。她特别怀念小时候那个叽叽喳喳跟在自己身边,无论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都和自己说的女儿。慢慢长大之后,母女之间的交流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深入而自然。
“大人能有什么坏心思呢,我就是怕她心理不健康。”“现在孩子很早熟,等到她万一出事了就什么都晚了,你不知道家长多难当,一有什么事都是家长的责任。”表姐也说出了很多自己的顾虑。当去女儿房间找东西发现了日记本时,担心女儿受到外界不好影响、想要掌握她心理动向的想法瞬间压过了其他所有想法,她几乎没有犹豫就看了起来,还把没来得及看完的内容拍了下来。
《少年派》剧照 好在,除了对生活的“抱怨”多了一些,女儿既没有她想象中的心理不健康问题,也没有触碰早恋的“红线”。所以,表姐认为这次偷看是非常值得的,至少可以让她心安一段时间。唯一不够完美的点就在于她没有处理好相册里的照片,才有了这次家庭矛盾。至于女儿目前的心事,表姐打算找个时机旁敲侧击地开导她。
但或许表姐没有意识到,这次之后,孩子会更加防范妈妈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窥视,而她与孩子交心的机会也会变得更加稀少。
这件事也让我想起了青春期的自己。那时的我,时常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在经历巨变,非常疑惑自己为什么突然就有了这么多百转千回的情绪,从一个开朗活泼、爱说爱笑、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变得敏感又纠结、受到一点刺激眼泪就止不住、总是沉默寡言,很多时候甚至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想法。
虽然很渴求能和别人说说这些,但在我的家庭里,父母觉得他们的任务就是让我们吃饱穿暖,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分工明确,其他复杂的事情都是多余的存在。因此我们之间从来不谈心,大概父母也不知道怎么和子女沟通才是对的。
于是,在灰扑扑、湿漉漉的青春期里,日记本同样是我从不离身的东西,记录着我所有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心事。我也非常自信,我把这些心事藏得足够好。和小外甥女一样,每天写日记的那几分钟是我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雨夜躺在毛绒绒的毯子里,看自己最喜欢的书。我不停地写着,也不停地加深着对自己的认知,从来不在日记里掩饰任何真实的想法。
《都挺好》剧照 到了初三,身边的同龄人早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经常听他们讨论从微博上看到了哪些八卦和时事新闻,我都插不上话。终于,爸爸妈妈主动提出也要给我买一个,方便我查找学习资料。我非常开心,也保证了会将手机用于学习。手机买来以后,妈妈又主动提出帮我注册QQ账号。
班上很多朋友都有QQ,当我注册成功以后,立刻就把账号告诉了好几个关系好的同学。回到家里,我发现自己收到了不少好友申请,随后又被拉进了班级群。新奇感让我很兴奋,每天回去都会和同学聊几句天。我笨拙地学习着用拼音九键打字,一句话要打很久。常常是等我发出去一句消息的时候,大家都已经过渡到下一个话题了。但我也觉得,不能辜负父母对我的信任,所以在网络的使用上一直比较自觉,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搜题。
问题发生在一次中考模考后。考试难度不算大,但我的数学和物理因为粗心,发挥得很差,从班级前三名划到了十名开外。父母看到成绩之后很不满意,说了我好几天。我的心情也很低沉,毕竟离中考也就还剩下两三个月的时间。于是,晚上写完作业后,我就和好朋友聊了一会儿这件事,她的安慰让我感觉舒服多了。为了转移我的注意力,她还和我说起了一桩八卦。
接下来的事让我永远都无法忘记。妈妈突然打开我房间的门,还没有等我反应过来,就一把拿走了我的手机。她很生气地看着我说:“我真是不明白,考得这么差,到现在还有心思说这些闲话?成绩不下降才怪吧?”
当时的我对互联网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我不知道,原来QQ还有关联账号的功能。在给我注册这个账号时,妈妈也关联了她自己的账号,迟钝的我却一直没有发现。也就是说,这一两个月以来,我和同学们说的每一句话妈妈都能看得到。
震惊之余,我脑子里快速闪过这段时间那些聊天记录,又羞又恼的、被愚弄的感觉让我连质问妈妈的力气都没有了。但妈妈并没有停止对我的审判,而她的话也暴露了更多我不知道的信息:“聊闲话、写日记,你把这些时间用在学习上,少点时间矫情,物理能学不好吗?”
哦,原来我的日记也都被看过了。但是很奇怪,明明我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从不离身,他们是在什么时间看到的呢?这个问题我没有问过父母,因为对我来说,其实意义也不大了。我在他们面前就这样成了一个没有秘密的透明人,而我在日记里记录的那些感悟,全部被父母定义为矫情。
《请回答1988》剧照 后面争吵、冷战的具体细节我都已经记不清,或者说是不愿意记住。我没有再向父母要回手机,也没有再写过日记。即使中考结束后,因为我考得非常好,他们主动提出要把手机还给我,让我放松一下。当然,我也没有得到道歉,像之前的每一次冲突一样,父母主动叫孩子出去吃饭,给孩子的碗里夹块肉,就算作和解了。如果孩子还要奢求别的,那简直就是不知好歹。更可能的是,父母认为他们不需要道歉,因为错的是不用心学习的我。
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心理阴影延续了很久,整个高中,我是班上唯一没有社交媒体账号的人。直到要去上大学之前,不得不使用各种社交软件,加入一个又一个新生群、班级群、宿舍群,我才又注册了微信、QQ等账号。之后一段时间,我总是习惯性地就点进隐私设置,反复确认账号没有被关联,且登录这一账号的只有我的设备,然后才能放心地和别人聊天。但是在家里的时候,我从来不会让手机脱离我的视线,还给每个应用都单独加了密码验证。
后来,在一次聚餐时,我跟好朋友们玩真心话大冒险,当被问到目前为止最受伤的一次经历时,我聊起了这个话题,却意外地打开了在场众人的话匣子。我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有过被家长窥探隐私的经历,形式五花八门,被偷看日记和社交账号已经算是其中最普通的一种。
朋友A在家的时候,除了晚上睡觉,必须待在父母能看到的地方,让他们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是在认真学习还是在做别的事情,甚至还被父母翻过垃圾桶,检查扔掉的笔记本上有没有写什么秘密。至于他在学校里的动向,父母则拜托了班主任多留心。
朋友B的爸爸曾经冒充她的同学,加上她的联系方式,试图打探出她最近有什么心事。但因为用词实在太不像同龄人,很快就被识破了。于是,朋友B将计就计,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一心向学、立志早日回报父母的学霸形象,成功打消了父母的疑心,还令他们深感欣慰,家庭地位也随之上升。
朋友C的父母则与她好朋友的父母达成了同盟,在日常交流时互相打探对方女儿的情况,然后做信息交换。两个人渐渐开始疑惑,为什么父母这么关心自己的朋友,后来聚在一起细细复盘才大概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自此,当父母再问到有关对方的问题时,她们就闭口不谈。
就在我们因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大笑不止时,朋友D非常震惊地打断了我们:“你们不会是真的觉得这些事很好笑吧?”作为在观念开明的家庭长大的东北独生女,她很难想象我们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接受了这些事。
《人世间》剧照 于是,每个人都沉默了一瞬。是的,我们当然知道这并不好笑。在事情发生时,没有一个人的心情可以用愉快来形容,大家基本上都是愤怒混杂着羞耻感、不可置信与无奈。之所以现在用一种戏谑、自嘲的方式把这些故事说出来,不过是想要假装自己已经完全不在意了。后来,我们中的一些人确实试图和父母旧事重提过,但他们大多是否认,或者就是说自己也不记得了。
这次与朋友们交流过后,我也思考了为什么类似的事情竟然如此普遍。有的时候,这是一种以爱为名的强烈控制欲,父母们一时很难适应孩子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他们很好奇这个小世界里到底有些什么,是否完全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不是,他们便急切地想把一切不良的苗头掐灭。也有的时候,这是一种对孩子情感需求的蔑视,他们把孩子情绪的抒发视为矫情和不正常,居高临下地加以嘲讽。但不管是什么情况,至少都可以说明一点,父母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完整的人来对待,他们也不愿意通过正常的渠道来了解子女的想法。
《记一忘三二》的作者李娟曾在这本书中讲述过自己童年的一段经历。转学后的她养成了写信寄给以前朋友的习惯,彼此之间远隔千里的她们只能以信传情,每一封信她都写得非常真挚。有一天,一个很受李娟妈妈喜欢的新同学来到她家中玩的时候,坚持想要看看信里面写的什么,两个人因此起了争执。妈妈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立刻站在了新同学那一边,她不耐烦地拆开李娟的信件当众朗读,边读边逐句点评,从文笔到情感统统奚落了一遍。
李娟起先痛哭阻止,后来便不哭了,冷冷看着母亲读完后,当着她的面把信件撕碎了,母亲对此却也无动于衷,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她给这段经历取名为《遗忘记》。读到这一篇的时候,我知道,其实这个故事的每一个细节她都无法遗忘,而我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