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因村制宜,为农村老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让农村成为老人养老的“乐园”。
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何冠军
日前,《法治日报》报道,今年58岁的安徽含山人金枝目前在北京干家政,再过两年就到了领养老金的年龄,但她决定先不回农村老家养老了——一方面她想趁着自己干得动,在北京再多挣几年钱;另一方面,老家的医疗水平也不高,并且村里没有敬老院,只能去县城或镇上,很不方便,敬老院也不一定能提供理想的养老服务。我国目前生活在农村的60岁及以上人口有1.2亿人,像金枝这样面临养老困境的农村老人不在少数。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坐门前摇椅憩,笑看儿孙院中嬉”……田园静谧、时光静好,儿孙绕膝、乐享天年,这样美好的乡村生活,曾是乡土中国一代代人梦想中的晚年图景。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阶段,受限于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养老服务匮乏,加上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结构变迁,青年人口外出求学、工作人数增加,农村老年人口留守、独居、空巢比例明显提升,以家庭为单位的代际养老模式逐渐解体,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上述农村养老客观存在的问题,让越来越多进入城市务工的人在步入老龄后,面临着城市难扎根、乡村回不去、有家难养老的困局。这不但严重侵蚀了老人个体和家庭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也降低了乡村生活的魅力,阻止了生产要素向乡村的流动和聚集,影响了乡村振兴力量的蓄积生长。立足实际、因村制宜,扬长避短、破解困局,完善农村养老设施,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为农村老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让农村成为老人养老的“乐园”,是助推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可回避的一道必答题。
家庭与土地,曾经是农村养老的主要依赖。这样的客观情况决定了,农村老人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生活习惯上,都更乐于接受社区居家养老。媒体报道,有地方以土地和乡村存量资源为依托,探索创新“养老服务综合体”“乡村养老合作社”“互助养老中心户”等“离家不离村”的农村养老模式,打通了农村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受到农村老人的喜爱。学习总结先进经验,充分激发释放乡镇街道、社区村组的力量与智慧,唤醒乡村闲置宅院和土地等资源,就能走出一条“乡村办得起,老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的农村养老成功之路,既可以化解个体家庭无力照看、照顾老人的难题与担忧,又能避免集中兴办大型养老院必然会遭遇的资金筹措困难、老人不愿入驻、运营成本过高等相关问题和尴尬。
破解农村养老困局,政府和社会组织责无旁贷。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养老纳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构建农村养老的良好环境。同时,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奖励补贴”等形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老年人协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社会养老组织;依托农村社区的人力资源,把低龄老人、健康老人、留守妇女和其他志愿者组织起来,以互助养老方式,满足农村老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让广袤的乡村重新成为老人们向往的福地。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举报/反馈

云南网

259万获赞 9.7万粉丝
世界看云南的窗口 云南看世界的视角
云南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