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伍里川

(作者伍里川,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受商业利益驱使,一些研学机构会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在这些研学项目的渲染下,大凉山似乎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场”,每年暑假,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正在被批量化打造成“大凉山支教志愿者”。与此同时,那些“被参与”此类研学项目的大凉山孩子,则奔波在各类“公益课堂”“免费夏令营”之间,应付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支教研学团。

“卖惨式”大凉山支教研学宣传。

“公益生意链”上,每个人似乎都在干着“有意义的事”,但实质上,这是一场合力完成的闹剧。业内人士强调,要成为一名严格意义上的支教志愿者,并非易事。正规支教志愿者需经过简历筛选、多轮培训和考试等流程,才能符合条件。而7天就能“出炉”的“支教研学”之旅,根本不符合常理。

其一,有关机构着力构建的苦难叙事架构,往往经不起考问。据报道,在某知名研学机构的海报上,几名皮肤黝黑、头发凌乱的“大凉山的孩子”被公然印于其上。浙江金华一所高校的学生小武,从该机构的宣传中了解到“大凉山缺乏英语老师”这一信息且深信不疑。但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大凉山孩子学习条件差”的内容被陆续打假后,小武开始质疑此前那些研学机构宣传海报上的“卖惨”内容,“我还从多名支教老师社交账号看到了大凉山的真实一面,既有新建的乡村小学,还有教室里的新课桌、白板、投影……”

明明没有“苦难”的事实,怎能无中生有?大凉山当地某公益组织负责人指出,其支教所在的一所县城中学,一个学期招来了70多名正式编老师,很多是一流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外面铺天盖地宣传大凉山缺支教老师,与实际情况并不符。

其二,在利益群体的共同支撑下,以“大凉山”为关键词所制造的“公益支教秀场”找到了“营业”的巨大空间。研学机构当然乐于做“短线买卖”,有些机构甚至明着演、明着“骗”,而某些怀有杂念的人士也是主动配合,集体出演——能在7天内获得公益时长或是乡村支教调研报告等,便可以为申请海外留学、择校、评优提供相应证明。这种隐藏的利益考量,使得两者一拍即合。

说白了,这个“秀场”也是一种扭曲的名利场。当然,有些人未必需要这种实质的好处,而仅仅为了满足做公益的成就感,但这种做法依然有盲目跟风、蜻蜓点水的味道。

近年来,围绕“大凉山”,形成了一股依靠卖惨、虚假营销而精准“收割韭菜”的风气。随着政府部门加大对乱象的治理力度,一些违法违规账号被打掉,别有用心的网红极力营建的假象也随之倒塌,这一局面令人欣慰。但“公益支教秀场”的浮出说明,一些机构或人员对“大凉山资源”的觊觎从未停息,只要有机会,就会制造各种假象。

让大凉山孩子进入“卖惨2.0”情境,作为经营之道,既违法违规,也败坏了大凉山形象。正如专家所言,那些打着公益旗号售卖的商业研学,其擦边行为不仅涉嫌欺诈,还伤害了大凉山孩子的情感,应当被明令禁止。表面上看,那些孩子得到了免费教育资源的垂青,也接触到了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但功利性突出、缺乏真诚的研学,传播的是一种浮躁的价值观,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素养,还可能把孩子们的心思带歪。

应该看到,大凉山的孩子确实有体验高水平教育的需求。有识之士指出,“新招聘的老师需花精力提升孩子文化课。孩子们平时学习压力比较大,一方面要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还得补基础。因此,真正的公益支教还是需要的”。但是,“公益支教秀场”的存在,放大了虚浮在表面的“研学”意义,遮掩了真正的教育需求,从而遮蔽了孩子们得到规范教育“滋润”身心的机会。与此同时,花钱买志愿者名号,由于缺乏含金量,并没有历练价值,也只能沦为某些研学机构的“韭菜型客户”。某些研学机构虽然赚翻了,也因吃相难看,映入公众视线。

支教和研学是严肃的概念,指向的是崇高的理想和价值观。把研学变为一种交易,对己对人都有害。此种研学应该尽早叫停,防止歪风邪气进一步散开。目前,除了文旅公司带来大量商业支教研学团外,部分曾为大凉山发起助学活动的公益组织也纷纷售卖起大凉山支教项目。就连公益组织都忍不住去趟浑水,可见“秀场”的诱惑性之大、破坏力之大。及早规范研学市场,击碎“公益生意链”,还研学市场和大凉山一份清净,刻不容缓。

举报/反馈

荔枝新闻

2869万获赞 117.3万粉丝
第一时间关注新闻现场。
江苏广电集团荔枝新闻客户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