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船文化节、非遗美食市集、别样文艺汇演、非遗传统戏曲电影展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连着端午小长假,上海开启全城“非遗嘉年华”,各种形式的非遗活动在全市遍地开花。
罗店古镇:龙船文化节乘风破浪而来
6月7日上午,作为端午节的传统活动,第十七届罗店龙船文化节承载着四百余年的历史,从古镇的深巷中乘风破浪而来。
“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资料显示,该习俗自明清以来在罗店镇一直十分盛行,留存至今,形成了黄浦江流域最富地域特色的活动之一。本届罗店龙船文化节秉承传统性、民俗性、民间性、艺术性和地域性,将传统文化与潮体赛事、旅游融合,设立龙·船行街、龙·舟竞渡、龙·趣潮赛、龙·舞江南、粽情·集市、粽情·雅韵六大板块。
其中,划龙船表演呈现江南古老民俗形态。比如,启航时涵盖立杆、旺盆、送标、点睛、接龙、砍缆、启航等诸多仪式。龙船行进时,数船配合,交叉往返,旋转迂迴,变换出各种姿态,或同向追逐,或相向穿行,或顺流竞驶,或逆水调头。
在美兰湖水域举办的最爱美兰湖国际学生龙舟邀请赛,分高校组、欧美同学组,吸引十个队伍参加,让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传遍世界。
“最爱美兰湖”——游跑两项赛、桨板公开赛、皮划艇大赛精品小众赛事,通过“以赛促健、促文、促旅、促商、促农”模式,推动水上运动项目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不断带动美兰湖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本届罗店龙船文化节举办期间,将举办诗朗诵《罗店,叫我怎能不歌唱》专场、宝山非遗庆端午文艺汇演、罗小罗乐队专场、戏曲专场(沪剧)、宝山夏日村晚专场出、四级配送专场、《文香罗店》大舞台等演出活动。
端午市集邀请宝山区、上海市的非遗传承人或团队、手作工作室、美食快消类品牌零售汇聚荻泾河畔,激荡出古镇浓浓的烟火气。
漫长的岁月里,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存留至今,都离不开匠人的坚守。宝山寺祇园将推出罗店彩灯制作、吴淞面塑制作、香囊制作等非遗体验活动;美兰湖畔.大隐书局带来《金龙船》“非遗绘本阅读+”分享会、亲子故事会等。
芷江西路街道:“邻里拾遗”让非遗深入社区
作为代代相传的智慧遗产,非遗唯有深入百姓才能迸发旺盛生命力。6月7日,芷江西路街道邻里中心特别推出了“邻里拾遗”非遗走进社区主题活动以茶为媒,邀请了拥有50年制茶经验的国家级非遗传人樊生华,为居民带来精彩的炒茶演示,深入介绍茶文化的内涵,并邀周边居民和白领一同识茶、品茶、鉴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邻里中心充分利用场馆优势,打造了多个特色分会场。其中,非遗美食市集尤为引人注目。哈尔滨食品厂的经典糕点、邵万生的传统美食以及唯加调味料等来到家门口,让居民在15分钟生活圈内就能品尝到地道的非遗美食,既以实惠价格享受到心仪产品,又节省了出行时间。
作为儿童友好社区,该邻里中心还特别邀请了印糕手艺人现场传授技艺。小朋友们在各个场馆内可以亲手制作草编蚂蚱、五色中国结、团扇绘制、端午香囊等,在寓教于乐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此次活动,传播传承非遗的种子已在居民的心中悄然种下,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种子将在社区中生根发芽。大家表示,希望此类活动能够多办一些,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身参与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美兰湖畔:别样文艺汇演“古韵贺新”
初夏的夕阳映照在美兰湖畔,天边似烟霞流光,湖边人流络绎不绝。6月7日傍晚,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宝山区民俗系列活动之“湖畔姻缘 古韵贺新”非遗庆端午文艺汇演正火热展开。
本次汇演颇具创意,以新人新喜为线索,用传统的汉服昏礼串联江南丝竹、沪剧、魔术、月浦踏歌等宝山区特色非遗项目,结合古琴、诗词、古典舞等艺术形式,为市民贡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演出首先以热闹喜庆的江南丝竹展开,年轻的乐手们身着宋制汉服,以大鼓、古筝、琵琶、笛子、二胡组成丝竹小乐队,宣告活动正式开始。开场以关大洲创作,经过新民乐改编的《象王行》开始,这首收录于《国家宝藏原声带》专辑的乐曲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象王象征尊贵,大象本身力大但行事谨慎,象征行事时的智慧,乐曲既有前进的气势磅礴,又带着流畅与细腻。另外,乐队还为现场观众带来热播剧配乐《知否知否》的改编,不少市民现场跟着哼唱,乐曲颇具江南的温婉灵秀,也契合当天主题。
古人成婚仪式多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故称昏礼,是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本次活动对宋制昏礼进行演绎,结合扮演主婚人的主持的详细讲解,让现场观众对昏礼有更直观的了解,在这份庄重与浪漫中对爱情、责任等有新的认识。
紧接着,宝山区非遗项目轮番上场——国家一级演员王耀声以及莫派魔术第四代传承人钱青带来魔术表演《罗圈献彩》。这个节目来源于古彩戏法,自古传承至今。在表演中,两位老师结合古今魔术,在紧张和神秘的氛围中引来现场阵阵掌声和欢笑。
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又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是与人民结合紧密的上海地方剧种,广受喜爱。宝山区沪剧团的赵隽晴、戈礼君、程文俊、洪春雷四位艺术家共同带来唱段《思柳》和《燕燕做媒》,讲述男女之思和做媒说亲中的热闹喜庆,令人喜笑颜开。
月浦锣鼓融合了月浦传统锣鼓与北方威风锣鼓、山西太原锣鼓、四川闹年锣鼓等多种鼓种,是一项非常具有海派鼓乐特色的传统艺术。由常青艺术团带来的《韵和踏鼓》,十余位表演者身着舞蹈服,脚踩踏鼓进行现代演绎,在鼓声与舞动声中献上整齐热烈的舞蹈。
在演出的后半程,昆曲与古琴是两项享誉世界的非遗,现场演绎的经典剧目《牡丹亭》中《皂罗袍》一曲,昆曲唱词优雅,充满文学与诗词的美感,古琴沉静朴拙,带着文人墨客的内敛与浪漫。该曲曾被多位艺术家改编,在古琴青年演奏王鹏与女高音黄文静的现场表演下,为观众带来一场如梦如幻的中式审美。
临近尾声,是精彩的汉服走秀。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邦故称夏。当晚除了汉唐、宋代、明清等各代的传统服饰复原展示,还配合准备了古典舞、剑舞等表演,展示了积极向上的青年风貌,让人耳目一新。
演出最后,青年歌唱艺术家薛易洋、黄文静带来一曲《万疆》,与现场演员和观众共同唱响对祖国、对民族的美好祝愿。正如歌词所唱到的,“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这是对我辈的鼓励,更是在仁爱与和平的坚守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千年不灭的信仰。
市群艺馆:四大主题活动贯穿六月融入生活
为了迎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到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四大主题活动,贯穿整个六月,通过影像展播、综合活动、国际论坛、成果展览,以多样化的形式让非遗走近市民、融入现代生活。
其中,“非遗传统戏曲电影展映周”在国泰电影院等10家电影院展映,以京剧、昆剧、沪剧为代表的戏曲电影《邯郸记》《敦煌女儿》《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影片,让观众领略了戏曲的魅力。
看完电影,是否也想了解电影人和戏曲工作者是如何共同合作将戏曲的魅力展现给大众的?“非遗传统戏曲电影纪录片公益展播活动”则展播了与上述四部戏曲电影有关的纪录片,介绍了影片拍摄过程中的细节和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观众可以感受到戏曲电影拍摄的艰辛历程,体会到电影工作者的创作初心和对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情怀。活动覆盖全市16个区文化馆、非遗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111个播放点位,播放场次138场。
6月5日,有着五百年历史的嘉定古猗园里丝竹袅袅,刚从国外回来的沈先生游园的时候偶遇“丝竹戏韵 猗园雅集”活动,“好久没回来了,这次回来,能在中国传统园林里听到‘乡音’丝竹,慰藉了我的思乡之情。”他评价二者“相得益彰”。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江南丝竹”的保护单位,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都会推出相应的展示活动。今年选址古猗园,通过创新设计,在江南园林向市民公众呈现江南丝竹的美妙音韵,是一次有益尝试。不少年轻人身着中国传统服装,漫步古典园林中,江南丝竹伴奏越剧、沪剧、昆曲经典戏曲唱段回荡在耳边,欣赏着灯谜、顾绣、古琴斫制技艺、茶艺等新入选的第七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参与着越剧身段妆造打卡、南翔灯谜答题等互动环节,好玩又涨知识。
紧随其后的2024年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以“器惟求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表现及社会参与”为主题,从全球性及地方性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不同社会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色和经验。论坛分为“文博机构的非遗保护担当”“非遗保护的多元视角”“非遗保护的地域特色”及专题小组讨论四大板块,共邀请了8个国家的24位专家学者,分享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做法、管理机制、保护策略、实施情况以及案例分析,为全球各国间开展非遗保护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
艺术改变人生——上海“非遗进大墙”教育成果展于6月7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一楼展厅揭幕。展览以作品实物展示为主要展陈手段,辅以视频和图文材料,向人们展示上海市监狱管理局文化矫治项目成果,体现传统文化净化人心,工匠精神重启人生路的重要教育作用。
作为本市非遗保护专业机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挥“非遗+群文”融合优势,探索“非遗+旅游”创新路径,做好记录、加强调研、分类保护、扩大传播;并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活动,与全世界人民共享中国非遗之美。
作者:李婷
文:李婷图:主办方编辑:许旸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文汇报

1346万获赞 89.7万粉丝
华文世界高品质阅读平台
文汇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