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AI们学会写高考作文了吗?6月7日中午,2024全国高考第一科语文已经考完,不少走出考场的同学纷纷表示“题目不难”。
上游新闻记者按照2024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题目,找来几家AI“考生”前来作答,并邀请了西南大学二级教授董小玉进行点评,看看他们表现怎么样。
西南大学二级教授董小玉
2024高考作文题目(新课标II卷):
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心一言:
《探索未知,拥抱无限》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如一颗孤独的蓝色珍珠,而月球则是其永恒的伴侣。长久以来,月球的背面如同一个神秘的面纱,遮挡着人们探寻的目光。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背,揭开了这片神秘之地的面纱。与此同时,“天问一号”的发射,又将人类的目光引向更为遥远的深空。这些伟大的太空探索,不仅展现了人类对于未知的渴望,也启示我们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要勇于探索未知,拥抱无限。
探索未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从远古时期对天文的观察,到现代对宇宙的探索,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未知的追寻。这种探索精神,不仅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也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正如古人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不断探索,我们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
探索未知,需要勇气与毅力。太空探索充满了未知与危险,每一次的发射都是对人类智慧与勇气的考验。然而,正是这些勇敢的探索者,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人类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同样,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未知与挑战。只有拥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我们才能勇敢面对困难,不断超越自己。
探索未知,也需要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在太空探索中,科学家们需要摒弃偏见与固执,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发现与理论。同样,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尊重他人的观点与选择,接纳不同的文化与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实现真正的成长与进步。
探索未知,更是一次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发现新的知识与真理,更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力与价值。正如“嫦娥四号”的成功着陆,不仅揭示了月球背面的奥秘,更展示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勇气。同样,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应该勇于探索自己的潜力与价值,不断挑战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将会更加深入与广泛。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嫦娥”与“天问”在宇宙中留下人类的足迹。同时,我们也应该将这种探索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去,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挑战自我极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收获更多的精彩与成就。
让我们共同拥抱未知,探索无限。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不仅能够发现新的知识与真理,更能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勇敢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共同书写人类探索未知的壮丽篇章。
董小玉:此文以“探索未知”为主题,从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因、所需的品质、意义三方面展开论述。与第一篇作文从个人到集体所不同的是,这篇文章深入浅出,由人类社会逐渐聚焦到个人价值,与题目最终“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落脚点相契合。还需注意的是,文中案例的运用仅停留在题目中的“嫦娥四号”与“天问一号”的太空探索,缺乏开拓视野,放眼其他领域,导致论据单一、论证稍显有一些苍白。
此外,探索的原因、所需品质、意义,三者并非并列关系,在展开论述时应事先明晰三者关系,做到先总述再分述。
Microsoft Copilot:
《探索未知:从嫦娥到天问的太空之旅》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太空一直是我们好奇心的源泉和探索欲的终极目标。从古代的星象观测到现代的航天飞行,每一步都是对未知的挑战和对梦想的追求。中国的“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任务,不仅是国家科技进步的象征,更是人类探索精神的体现。
“嫦娥四号”任务成功着陆月球背面,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¹。它不仅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更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月球形成和演化的重要线索。这项壮举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实力,也为全人类的月球探索事业贡献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紧随其后,“天问一号”任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的新篇章。它的目标是火星——一个可能藏有生命秘密的红色星球⁵。通过环绕、着陆和巡视,我们期待“天问一号”能带回关于火星大气、地质、环境等方面的详尽信息,为未来的火星探测和人类的星际旅行奠定基础。
这两项任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探索欲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充满了未知,每一天都在向未知领域迈进。无论是职业选择、人际关系还是个人成长,我们都在不断探索、学习和适应。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科技的力量,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正如“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所展示的那样,只有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超越极限,我们才能触摸到宇宙的奥秘,实现人类的太空梦。
未来,我们还将见证更多的“嫦娥”和“天问”,它们将带领我们走向更深的太空,探索更遥远的星球。每一次发射,每一次探测,都是对未知世界的一次问候,都是对人类潜能的一次挑战。
让我们以“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的探索精神为榜样,勇敢地迈向未知,不断发现、学习和创造,共同书写人类的星辰大海篇章。因为在这无尽的宇宙中,每个人都是探索者,每个心灵都充满了对未知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求。我们的旅程永无止境,我们的故事永远在路上。
董小玉:此文的思维局限在了题目的材料描述中,全篇都围绕“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的案例进行论述,对“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一关键话语的关注度不足,没有继续让作文向更深更广的人生哲理高度迈进。虽然此文最后三段提到了个人探索的意义和目标,但是前边的案例花费较多笔墨,如果能将重心放在个人和社会集体的探索提升上,文章的结构会更加清晰。
豆包:
《向未知之境进发》
从嫦娥四号揭开月背的神秘面纱,到天问一号飞离地球投向深空,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脚步越迈越远。这正如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旅,不断地向着未知之境进发。
未知,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挑战。它像远方闪烁的星辰,吸引着我们去追寻,去探索。正是因为有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渴望,人类才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地球走向宇宙。
回想历史,那些伟大的探险家们,哪一个不是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勇敢地踏上征程?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圆的,率领船队环球航行,历经千辛万苦,最终献出了生命,但他的壮举却永远被铭记;哥伦布为了寻找新的大陆,四次横渡大西洋,开辟了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他们向着未知之境进发,虽然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危险,但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最终为人类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面临各种未知。我们可能会选择一条从未走过的道路,尝试一份从未接触过的工作,或者追求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这些未知可能会让我们感到不安和恐惧,但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当我们勇敢地面对未知,努力去探索和尝试,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能够做到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然而,向未知之境进发并非盲目冒险。我们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作为动力。就像那些航天人一样,他们在飞向深空之前,经过了无数次的训练和准备,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够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在面对未知时,也应该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让自己有足够的底气去迎接未知的挑战。
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未知的世界是广阔而神秘的,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和贪婪而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秩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知之境中走得更远、更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像那些勇敢的探险家们一样,怀着对未知的渴望和敬畏,向着未知之境进发。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和挑战,我们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篇章。因为,只有不断地探索未知,我们才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人生边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董小玉:此文结构清晰完整,思路环环相扣,做到了一引二联三议四结。在开头借题目材料引出话题;接着联系实际分析材料,提出观点;然后挥洒笔墨,展开论述;最后以诗文收束全文,落脚点题。在展开论述过程中起承转合皆合乎逻辑、语句流畅,读之朗朗上口。
通义千问:
《以探索为舟,航向未知的深海》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探索未知的旅程从未停歇。从“嫦娥四号”轻轻触碰月背的尘埃,到“天问一号”穿越星辰大海,向火星进发,每一次飞跃都是对未知世界的一次深情拥抱。这些壮举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拓展,更是人类智慧、勇气与梦想的远航。它们激励着每一个人,提醒我们:在个人生命的海洋里,同样有着广阔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征服。
探索未知,是内心深处对无限可能的向往。正如古人仰望星空,绘制出十二星座的美丽图腾,今天的我们,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复杂的人际网络、未知的职业道路,同样需要那份对未知的好奇与渴望。它促使我们跳出舒适区,勇于尝试新事物,不畏惧失败,因为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自己潜力的挖掘,是对生命宽度的拓宽。
探索未知,需要勇气与决心。正如航天员踏上飞船那一刻,他们面对的是未知的宇宙环境,是不可预知的风险与挑战。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未知的选择,或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同样需要这份勇气与决心,去迈出那一步,去尝试那未曾走过的路。即便前路荆棘密布,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方向。
探索未知,也意味着接受失败与重新开始。历史上每一次伟大的科学发现,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探索未知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挫折与困惑,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更加坚韧的自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个人成长的旅途中,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更好地站起来,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步。
探索未知,还需要开放的心态与合作的精神。在航天领域,国际间的合作已经成为常态,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们共同分享数据,携手解决问题,推动人类认知的边界不断扩展。在个人的学习、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同样需要这样的开放与合作。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尊重他人的观点,与他人协作,往往能够找到通往成功的更多路径。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未知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它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保持一颗探索的心,勇敢地航向那片属于自己的未知深海。或许,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探索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真正的热爱,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也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光和热。
因此,让我们以探索为舟,鼓起勇气的风帆,航向那充满无限可能的未知深海,去发现、去创造、去成就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
董小玉:所谓“题好一半文”,此文的题目首先让人眼前一亮。观其内容,是按照引、点、述的结构展开,总的来说是一篇结构完整、主题明确的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展开论述的过程中,分论点关系不明确、层次不清晰,应该先谈探索未知的意义,再述探索未知所需要的品质,做到将思维抽丝剥茧、步步深入。
总体点评:这几篇文章都抓住了“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一关键,以“探索未知”为主题,谈到了个人与社会的探索与拓展提升,从事例中提炼生发出了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创新开拓等精神品质,能做到有论有述、有点有面、有理有据、语言流畅。但思维大多还是局限在了太空探索的领域,没能将思维迁移拓展,关注到社会、国家、民族、人类等发展的其他层面,以及生命个体更深层的哲思;同时,对于青年个人提升与祖国发展之联系的关注度也不够;缺乏辩证性与深度性。
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
筑梦高考
编辑:夏洪玲
责编:张松涛
终审: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