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2024年高考首日,语文新课标I卷作文题公布后引发广泛讨论。九派新闻专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教材评审专家、高考命题研究专家谭邦和教授,对作文题做了深入分析。谭教授认为,今年的作文题是一个认知题,题目难度不大,但透彻理解题意也不容易,还是有走偏的可能,考生要防止进入认知陷阱。
华中师大文学院暨文华学院中文系谭邦和教授。受访者本人提供
谭邦和是华中师大文学院暨文华学院中文系教授,退休前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等职,是教育部教材评审专家、高考命题研究专家。
针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的题目,谭邦和教授表示,“这是一个作文题,但首先是一个认知题。”
他称,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许多问题可以迅速得到答案,那么人类的问题会不会越来越少呢?互联网已经伴随人类半个世纪,人工智能最近几年突飞猛进,随着ChatGPT的出现,许多工作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来完成,有不少岗位甚至会造成从业者多余。看起来“我们的问题是越来越少了”,而如果考生对这个问题做了肯定性的回答,那就进入了题目设置的一个小小的认知陷阱。
谭教授表示,考生须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为了推进人类不断进步发展,而不是从此坐享已有的文明成果停滞不前。有的问题确实越来越少了,低级的、平庸的、重复的、简单的、信息整理性的、文献综述性的等等,这些问题逐渐交由人工智能来完成,不再耗费人类的时间和精力,但人类由此解放出来,应该更多地去面对发现性的、突破性的、创新性的问题,就研究者来说,还有个性化的创造,这些问题反而会越来越多,并越来越难。
“人工智能的优势是什么?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谭教授称,一个是信息载量,任何个体包括研究团队都不可能与之比拟,通过投喂和学习,人工智能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信息集成,掌握了人类已知的全部知识。第二是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极其迅捷的处理速度,这也是人类所远不能及的。但人工智能有局限吗?当然,至少就目前的状态来看,它所拥有的知识都是人类已知的,而人类在未知领域里的发展却方兴未艾,永无止境,所以人工智能永远应该跟在人类后面做助手,而非取人类而代之。人工智能一旦有取代甚至消灭人类的可能,就必须被制止。人工智能的使用者需要形成的关键性的重要能力是提问能力,新颖的、智慧的、挑战性的、极富方向性和引导力的提问,可以促使人工智能发挥出顶级的功能,完成更加高难度的任务。
谭教授告诉九派新闻,这道作文题首先考察的应该是考生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及其优势与局限的相关知识,从而形成一个正确的观点,其次便是对这个观点的逻辑推理与合理论证,再次则是语言功力、表达能力和文学修辞方面的素养,“这三个方面都达到良好状态的考生就是高分获得者。”
“今年这道题目也促使考生不要把学习范围囿于书本和课堂,”谭教授建议考生,要关心社会和现实生活,注意各种新生事物,不断积累新知,同时,修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功力。从模式和套路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真写作并不需要天天面对模拟题。
九派新闻记者 王晶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