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投资者,您购买的xxx型三个月定开理财产品2号于2021年6月24日成立,我司拟定于2024年6月21日提前终止本理财产品。”近日,投资者芒种(化名)收到来自理财公司的通知,自己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
与芒种类似,不少投资者年内收到所购买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通知短信,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有超过300款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在业内人士看来,理财产品提前退场是理财子公司适应净值化时代的一种方式,由市场调整、规模缩水、份额小等多重因素所致。
理财产品频现提前退场
本周三,华夏理财公告将提前终止旗下两款理财产品的运作,分别是华夏理财固定收益增强型三个月定开理财产品2号、3号。公告称,华夏理财固定收益增强型三个月定开理财产品2号(产品代码:211918700202)于2021年6月24日成立,根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经审慎评估,该公司拟定于2024年6月21日提前终止本理财产品。
另一款华夏理财固定收益增强型三个月定开理财产品3号(产品代码:211918700203)于2021年6月25日成立,公告称,根据市场及投资运作情况,为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利益,经审慎评估,华夏理财拟定于2024年6月25日提前终止本理财产品。
就在上月末,民生理财一连披露了两则产品于6月4日提前终止的公告,涉及产品为“民生理财富竹安盈一年封闭1号”和“民生理财富竹安盈一年封闭8号”。同日,华夏理财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92号产品也发布公告称,于6月5日提前终止该理财产品。
记者梳理相关情况时发现,今年以来,已有民生理财、中邮理财、交银理财、华夏理财、信银理财、宁银理财等多家机构宣布提前终止旗下部分理财产品,仅3月份单月就有40条相关公告,根据第三方统计机构普益标准监测,年内已有超过300款理财产品被宣布提前退场,而2023年全年约有2000只理财产品遭提前终止。
从多款被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特征来看,多集中于R2、R3风险等级,为固收类产品,成立时间从一个月到一年不等,多数运行时间不长,认购规模较小,业绩表现较为有限。从公告披露的情况来看,理财机构主动提前终止理财产品的原因,多涉及业绩不达预期、产品规模缩水、触发提前终止条款等,但“为保障投资者利益”被频频提及。
某股份行理财公司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如果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偏离过大,未来的收益率也不被看好,会考虑提前终止运作该产品,公司会通知相应的投资者。
例如,根据华夏理财固定收益增强型三个月定开理财产品2号2023年年度报告,穿透后,该理财产品持有78.13%债券资产,11.05%比例持有同业存单、9.67%比例持有现金及银行存款。2022年及2023年两年净值增长率为2.97%,不过到了2024年一季度,该产品净值增长率快速缩水至0.66%,报告期内,该产品份额也缩水明显,一季度末约为3710万份,相较于2023年末的4371万份缩水了约600万份。
另一只华夏理财固定收益增强型三个月定开理财产品3号,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该产品底层资产62.99%持有现金及银行存款,37.01%持有债券资产,该产品净值增长率从2.75%下滑至0.67%。两款产品均出现业绩情况大幅下滑的情形。截至一季度末,该产品份额约为2082万份,相较于2023年末的2155万份缩水了约70万份。
“提前终止意味着,理财产品的管理人预计如果产品持续运作下去,收益率不会高于当前收益,终止为最佳选择。”前述理财经理对记者说,理财产品可以按照约定条款提前终止运作,但理财公司和银行应做好信息披露和资金兑付工作。
理财公司适应净值化时代
在基准利率下行、高息存款产品逐渐消失的当下,理财市场正面临着配置难的问题,新发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和存量理财产品收益率正出现下滑趋势。数据统计显示,上周新发产品中,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在3.5%及以上的人民币产品占比为24.52%,相较前一周的31.66%环比下降了7.1个百分点。此外,上周共有1571只存量产品出现净值回撤,占比超过5%,而两周前这一占比仅为2.6%。
从整个5月份来看,理财产品的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跌,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22%,环比下跌0.22个百分点;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兑付收益率(年化)为2.92%,环比下跌0.12个百分点,落后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0.32个百分点。
净值波动挑战下,理财公司不得不出招应对。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称,理财产品受到市场波动、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出现净值缩水、未来收益率不达预期的情况,或出现份额及规模持续缩水的现象,理财机构若预判未来投资收益不确定性增加,为兑现已有收益,可能会选择“提前终止”。
事实上,为适应净值化时代,年内还有不少公司选择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包括兴银理财、民生理财、招银理财、农银理财等机构,以调整投资者预期,涉及原因多为底层资产收益的波动。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分析称,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主要是存款类产品、债券以及小部分权益产品,受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底层资产预期收益率也不断下降,“调降业绩基准是必然选择,也是无奈选择。”
在理财产品主动下调业绩比较基准的同时,还有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降费揽客,宣布下调产品固定管理费、销售服务费等,甚至有产品出现费率降为0的情况。例如,宁银理财5月8日公告称,将对宁欣固定收益类日申季赎理财3号浮动管理费给予一定优惠,2024年4月26日至2024年7月4日期间将不收取浮动管理费。
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称,一般来说,能够以调降业绩比较基准解决的净值波动问题,会首选调降的方式,因为对于提前终止理财产品的机构而言,需在短期内偿付大量本金,甚至面临部分客户的永久性流失。
“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是理财公司适应净值化转型的一个方式,属于市场化行为。”前述人士称,受到监管和收益的双重压力,理财公司提前终止了部分理财产品,一方面,资管新规明确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另一方面,传统银行理财产品默认“刚性兑付”规则,预期收益率实际上成为银行的负债成本。
董希淼提示称,当下,多数理财产品都有提前终止相关条款,但不少投资者没有注意到。随着”提前终止“现象逐渐增多,理财公司还需以适当的方式,特别提醒投资者,并对终止原因进行说明,做好相关资金兑付及善后工作。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举报/反馈

第一财经

1419万获赞 207.4万粉丝
第一财经 专业创造价值
第一财经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