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文章讨论了几种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罗森塔尔效应、超限效应、德西效应、南风效应、蝴蝶效应、贴标签效应和登门槛效应,强调温和、鼓励的教育方式以及正确应用奖励机制的重要性。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不少父母和教师都在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不管是耐心的教育引导还是粗暴的打骂,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学习没有积极性,成绩一直上不去改怎么办;针对目前教育中的难题,父母和教师不妨多学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从中可以掌握一些可实际操作的教育心理技巧。

下面的心理学现象,都是通过试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大家可以尝试看看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它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即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在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

罗森塔尔认为教师因收到实验者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更高期望,并通过态度、表情等行为方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则以积极方式反馈给老师,这种反馈又激起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其原有期望,如此往复,使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使期望变成现实。

罗森塔尔效应在人际关系

中也有深刻影响,比如赏识、鼓励孩子,更容易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辅助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老师、妈妈都是孩子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老师、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超限效应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 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次错只批评” 。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在奖励和内在兴趣同时存在时,反而可能会降低人们对某项活动的内在动机和兴趣。这种现象是由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1971年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的。

“德西效应”给教师以极大的启迪——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

比如,有的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因此,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要避免“德西效应”。

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被称为“南风法则”或“温暖法则”,是一个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的概念。这个寓言讲述了北风和南风比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结果北风通过强风让行人裹紧大衣,而南风则通过温和的风使行人感到温暖,最终脱掉了大衣。南风效应寓意着温和和善意的方式比强硬和冷漠更有效,能够达到更好的结果。

南风效应启示人们采用温和、鼓励和尊重的方式,而不是强硬和批评,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达到目标,同时也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一种混沌现象,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提出,他通过电脑进行“天气预报”的模拟,发现如果将输入的数据进行微调,得出的计算结果差别会非常大。“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结果可能引发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指的是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贴标签效应

贴标签效应,也称为标签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或形成某种假设后,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行为会随之发生变化的心理现象。

这种现象的原理在于,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都会对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认同产生强烈的影响。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贴标签效应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儿童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是非、善恶、美丑等界限的辩识能力较弱,外界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孩子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由于一些家长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不正确的标签,使他们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因此,正确运用“标签效应”对儿童进行科学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引导,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老师、家长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登门坎效应"对我们的启示很多,在教育工作上也有应用和借鉴。如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父母或教师一下子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孩子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孩子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登门坎效应"蕴涵的是一种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

因此,父母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一旦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或者说迈过了一道"小小门坎",那么学习动

举报/反馈
提供全国范围内的心理咨询师考试报名、培训、证书办理等一站式服务平台
锦江区菁英致远咨询服务部官方账号,教育领域创作者,品牌企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