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花开时,

又到毕业季。

明天,

2024年高考就将拉开帷幕。

昨日,

主打温情与励志的考前“最后一课”

在岛城多所高中校园里上演。

最后一次的“强调重点”

最后一次的“叮嘱提醒”

最后一次的“加油鼓励”……

老师们的“唠叨”变成最动听的声音,

老师们的“礼物”化作最美好的回忆~

欢笑与泪水交织,

高燃与励志共鸣,

汇聚成“赢”战高考的磅礴力量,

高三学生们

将带着这份“满满的爱意”奔赴考场。

在高考前的最后一堂课上,

青岛二中99年高三政治老师于惠

哭得比学生还伤心

“真的舍不得你们,我觉得我很幸运,这三年见证和参与了你们的成长。一想到你们离校的这一天,心里真的很难受。”

“希望大家未来走到哪里,都能记得我们有这样一个‘家’,老师和同学们都无条件地鼓励你、保护你、支持你。”

“希望同学们不要朋友圈把我屏蔽了,以后我也不想错过你们的成长。”

……

晚报视频号发出这段视频后

于老师随之也火出圈

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星视频等媒体相继转载

第一次带高三

“新手”女老师在讲台上泪奔

“真的舍不得你们,我觉得我很幸运,这三年见证和参与了你们的成长。一想到你们离校的这一天,心里真的很难受。”站在“最后一课”的讲台上,青岛二中高三政治老师于惠说着说着便开始哽咽。而在走进教室前,这位感性的老师已经在走廊里悄悄哭了一场。

1999年出生的于惠三年前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来到青岛二中任教。这是她带的第一届毕业生,从高一一直带到了高三,对于一名年轻高中老师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我和学生们相互陪伴、互相支持,他们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于惠私下里有些“社恐”,但一提到学生,她就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最后一课”结束后,青岛二中高三政治老师于惠和她带的第一届高三学生合影。董真 摄

“高考虽然是一个高中的终点,但一定是你人生一个新的起点。”于惠红着眼睛叮嘱学生。她告诉同学们,“一定不要放弃终身学习,因为你只有边走边学,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继续做一个温暖和善良的人,成为一个小太阳去温暖你身边的人。保持这份初心,在勇敢追梦的路上照亮和温暖其他人。同时,我们也要想好做一些事业,去努力奋斗,提升自己的本领和技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考前最后一课,青岛二中高三政治老师于惠泪洒讲台,依依不舍。董真 摄

她还总结出“三心”送给学生,希望成为伴随同学们人生路上前行的“锦囊”:要有恒心,认准一个目标就去做,或许现在会被别人否定,但五年、十年后,真正的赢家会在最后出现;要有耐心,做事不要“三分钟热度”;要有信心,高考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成人揭幕仪式”,迈过去之后就可以走向自己的未来……剩下的话,于惠还没有讲完就已经泣不成声。真情实感的话语,让台下的很多学生都红了眼眶。

三年相伴,于惠在同学们眼里不仅是传道受业的老师,还是可爱暖心的“大姐姐”。“希望大家未来走到哪里,都能记得我们有这样一个‘家’,老师和同学们都无条件地鼓励你、保护你、支持你。”她对同学们打趣道,“希望同学们不要朋友圈把我屏蔽了,以后我也不想错过你们的成长。”

最后一次带高三

“华姐”收到学生送的“毕业礼物”

6月5日,青岛二中高三学生迎来高中“最后一课”,从教32年的高三英语老师王华也在这一天迎来自己在二中的最后一堂课。

从教32年的青岛二中高三英语老师王华即将退休,她在“最后一课”上收到学生准备的“毕业礼物”。董真 摄

“大家毕业了,我也毕业了!”上课前,王华收到了同学们为她精心准备的“毕业礼物”——写满全班所有学生祝福的纪念手册和精美花束。她也在最后一课上给学生们准备了礼物,并为他们送上殷殷嘱托,寄语深切期盼。师生美好的双向奔赴,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王华1992年毕业后来到青岛二中任教,当时的二中还在如今青岛实验初中的位置。1999年二中迁校以后她便随学校来到这里。这位在二中校园里度过了32载春秋的老教师,见证了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

前晚准备这堂“最后一课”时,王华像以往的每一次备课一样认真细致,给同学们再叮嘱一遍高考英语考试的注意事项、再唠叨几句高中毕业后该做些什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毕业祝福。

然而她没想到的是,同学们也为她准备了一个“毕业仪式”。她还在准备课件的时候,同学们就起立祝老师毕业快乐,并送上一大束鲜花。

“学生们很用心,给我定制了二中‘校园款荣誉证书’,还有一本每位同学都亲笔书写的毕业留言册,里面写满了祝福的话。因为我是英语老师,还有几名同学编写了英语小作文、用英语写感谢信,这让我很感动。”

看到学生们在留言里亲切地称她为“华姐”,王华有些开心也有些骄傲,“我这三十几年的学生一直叫我‘华姐’,这说明‘华姐’一直没有变老,当老师就是这样,跟孩子们交朋友,让我们的心态也变得很年轻。”

在其他老师看来,王华是一位敬业又富有责任心的老教师。连续带两届高三,兢兢业业地站好教师生涯“最后一班岗”。这一年,她所带的高三毕业班的英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中的学生每一年都会给人惊喜,每一年都会带来不一样的快乐,看到学生们不断的进步我也很开心,如今他们即将顺利毕业,我也可以光荣毕业了。”王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将成为她教学生涯里难忘又珍贵的回忆。

■新闻延伸

“最后一课”青春不散场

昨日,青岛二中、青岛一中、青岛九中、青岛二中分校等多所高中的高三学子迎来了“最后一课”。老师们为同学们送上毕业礼物,用一句句热血沸腾的话语,点燃了高三学子的斗志;用一首首温馨励志的歌曲,送上真挚的毕业祝福。

青岛二中2021级数学MT2班的“最后一课”上演“高考总动员”,每名同学上台发表自己的感言,掌声经久不息。班主任高磊为全班同学派发了礼物——一束向日葵,以及为每个人定制的一个班级合影和个人照的展台,祝福同学们在高考中一举夺魁。

青岛二中2021级数学MT2班高磊为全班同学准备了向日葵和“加油礼物”。董真 摄

明天,

岛城4.7万余名考生就将走上高考考场。

与已离校回家备考的市区考生不同,

平度一中多数高三同学仍然留在学校,

等待高考的到来。

高考前夕,平度一中教学楼里灯火通明。

高三年级22位班主任、88位任课老师

也一直陪在他们身边,

耐心答疑,陪伴三餐,

帮助调适心理,

将温暖守护进行到底。

平度一中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长城在餐厅和高三考生交流。

傍晚时分,平度一中老师陪伴学生复习、为考生答疑解惑。

平度一中为高三考生开展心理赋能减压活动。

平度一中老师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

深夜晚自习,平度一中老师坐在教室后面陪伴考生。

平度一中高考静悟期间老师“常驻”教室外的走廊上为考生们答疑 。

同学们的家大多在离学校和考点较远的地方,因此在高三的最后一周,他们选择继续留在学校。父母不在身边,老师就成为孩子们最坚强、也是最可靠的“依靠”。

课间耐心的答疑、一日三餐的陪伴、甚至深夜查寝帮失眠学生调适心理……学生只要有需要,高三年级22名班主任、88名任课老师永远在身边,为他们“减压赋能”。老师温暖的守护,只为让学生准备充分、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考取理想的大学,迈向山高水阔的未来。

留守校园

近千考生一“战”到底

每年的高考季,平度一中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这所学校曾是青岛最大考点,最高峰时,曾排出104个考场。新高考落地后,这一数字开始下降。今年,平度一中共有74个考场,其规模在全市依然数一数二。

平度一中的特别,不仅仅在于它庞大的考点规模。高考倒计时两天,当市区大多数高中上完高三“最后一课”,学生拖着行李返家的时候,在平度一中,998名高三学子仍在教室里争分夺秒地复习。

因为许多学生的家不在平度市区,为了方便这些学生复习备考,高考前最后一周,高三所有老师继续陪伴学生留在校园一“战”到底。

今年,该校近千名高三学生中,三分之二选择在高考前最后一周住在学校,其他不住校的学生,也将在学校自习室“奋战”到考前最后一夜。

从5月20日开始,平度一中高三学生就正式进入“高考时态”。高三级部统一安排学科老师值班、统一调整静悟期间的作息时间,开启“静悟+打靶考练+讲评”的模式。

学生每天提前写好“静悟日计划”,老师进行批阅、指导、展示,给其他同学在计划制定、疑难点思考等方面提供参照。各班在教室前设置答疑桌,静悟期间老师随时守候,为学生提供“零距离”的疏导和解疑。

每到课间,所有任课教师都到教室前进行知识答疑或心理调适交流,对于无法及时解答的问题,同学们还可以写在答疑卡上,老师解答后再发给学生。

“典型问题粘贴到文化墙上供同学们相互学习。同时倡导同学们心理压力过大时,相互交流、相互提问、相互倾诉,释放压力,调适情绪,没有疑问的同学则到操场进行安全的体育锻炼。”高三级部主任孙丽梅介绍,备考期间心理老师随时在校,定期开展心理拓展活动让考生们放松身心。  

暖心老师

“白加黑”高质量陪伴

夜幕降临,教学楼20多间教室亮起了灯。每一盏灯下,都上演着高三考生手握星辉执笔为剑的励志大片,都映照出高三老师无怨无悔辛勤付出的动人身影。在高考最后“冲刺”的日子里,平度一中的高三学生收获了来自老师的“最长情告白”。

临近高考,睡眠质量成为老师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学校今年有22个毕业班,其中一个是艺术班。高考前老师们全程陪伴,宿舍每层楼都安排了两名老师,每天中午、晚上,老师都会提前进入宿舍和学生交流,督促学生及时休息。”

孙丽梅给记者列了一张考前高三老师的“日程表”:老师们在清晨5时40分前进入宿舍楼,提醒学生不早起,保证足够的休息;晚上10时学生下晚自习,大约半小时后学生入睡,而老师们要在深夜11时30分查寝,及时发现失眠学生,为其做好心理调适。

因为放心不下学生,腿部受伤的高三数学教师张富强不曾请过一天假;高血压严重的班主任兼物理教师任波成一直坚持陪伴在学生身边;临近退休的老教师王晓梅永远是班里第一个到和最后一个走的人……

在平度一中,老师们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爱生如子”,他们和学生相处融洽,是学生心中的“避风港湾”,也是家长口中的良师益友。

“李海燕老师特别注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对班里的每件事都高度‘上心’;矫海玲老师虽然从高三接班,也是第一次当班主任,但她快速进入状态,很快赢得学生和家长们的信任;高天琳老师作为新教师第一次送高三考生,她勤勉肯干,收获学生、家长认可;王旭玲老师作为全校唯一的艺术老师兼班主任,昼夜陪伴给艺术生‘加餐’,家长都非常感动。”孙丽梅说,老师们希望用高质量的陪伴,引领学生顺利走完考前“最后一里路”。  

“后勤管家”

管好学生衣食住行

如今,送考已经成为高考期间的一道风景线。平度一中从5月中旬开始做送考的相关准备:考前一个月为高三学生制作激励横幅;大屏滚动播放高一、高二级部对高三考生的高考寄语;校长针对高三最后一个月的备考发表国旗下励志演讲;校领导每天巡视高三教学楼,观察学生的状态,并到餐厅和学生一起用餐,交流考前准备,到宿舍查看学生的休息情况。学校还为每名高三考生免费定制了一件寓意“高考必胜”的祝福T恤。

“高考前我们是要求学生尽量不改变生活习惯,住宿和走读跟以前完全一样。不在平度一中考点考试的学生,学校将统一安排车辆接送。”孙丽梅告诉记者,今年平度一中考生按照选科组合的不同,被分到平度市的四个考点参加考试,学校为在平度九中、山东省华侨中学和平度经济开发区高中考点的考生安排了9辆大巴车,每辆车上都有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科老师跟车,每个考点都有带队领导和带队教师,随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高考期间,该校998名高考生中,除了三分之二的住校生统一住校、自习、用餐、乘车外,还有部分走读生跟车但不在学校晚休,基本都是“集体行动”。乘坐校车外出考试的考生只需携带高考必带物品,回校后再进行复习和备考。

让考生睡得好,也要吃得香。高考期间,平度一中食堂根据学生就餐的不同时段精心准备了“高考营养餐”。冬瓜炖肋排、红烧肉丁、土豆炖鸡翅、黄瓜木耳胡萝卜肉片、绿豆汤……

从6月5日早餐开始,6天“高考食谱”荤素搭配讲究美味营养,从菜色选择到营养搭配再到安全要求堪称严苛。班主任全程陪餐和休息查寝,保证学生的用餐和休息。

据悉,今年平度一中考点共有考务人员316人,此外还有高三全体老师110人,为保障学生高考做好充足准备。

来源丨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董真 于娜 见习记者 鲁继青

责任编辑:刘聪聪

举报/反馈

观海新闻

22.7万获赞 1.3万粉丝
观海新闻观沧海看天下
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日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