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事时“工匠精神”,一出事就“躬匠精神”。

  昨天,日系车企再曝集体造假丑闻。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公告称,丰田汽车、马自达、雅马哈发动机、本田技研工业和铃木共5家公司在车辆性能与发动机测试环节中存在数据篡改等造假问题,共计31款车型。  当天,丰田汽车公司会长丰田章男、本田技研工业社长三部敏宏、马自达社长毛笼胜弘把腰弯成了90度,再次给全世界上演了「躬匠精神」。

  可是,当接连不断的造假丑闻扑面而来时,人们不禁要问,「躬匠精神」能挽救日系车企的神话吗?

  下面,太平洋汽车就深扒一下日系车企的造假往事,重温「躬匠精神」。

1、高田公司生产“夺命”气囊  

2009年,美国一位18岁女孩开着一辆本田雅阁发生交通意外。尽管撞击并不算激烈,但车上日本高田产的安全气囊竟将一枚金属片“弹出”,女孩当场身亡。

  当时,人们只以为这是一次意外,并没有引发足够的警觉。可是6年后,高田气囊已在全球造成了至少26人死亡。于是美国开始对日本高田安全气囊展开彻底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高田为了降低成本,在气体发生器中使用了性能非常不稳定的硝酸饺,高温情况下容易发生爆炸。当安全气囊展开时,可能会出现异常破裂,导致发生器零件碎片像弹片一样飞出,伤及车内人员。败露时,高田气囊已经导致30余人死亡,最终导致全球19家车企厂家召回上亿辆车。

同年,高田公司总裁举行的高田年度股东会议上对外鞠躬道歉,高田公司总裁表示对于未能及时的与外界沟通表示道歉,对于因为高田安全气囊缺陷造成的消费者伤亡以及厂商大规模召回表示诚挚的歉意。高田公司将全力配合汽车厂商处理召回事件,并将成立一个专门的基金,帮助那些因高田安全气囊缺陷受到伤害的消费者。

  2017年,高田公司因问题气囊丑闻申请破产。

2、三菱“燃效门”事件

  2016年,三菱汽车承认在油耗测试中采用不当手段,使得燃油经济性测试结果好于实际情况,涉及62.5万辆微型车。这成为三菱汽车自2000年隐瞒车辆缺陷以来最大的丑闻。日本三菱汽车首席执行官益子修被迫向广大消费者再次道歉。

  调查报告显示,三菱汽车修改燃效数据的行为已经持续了25年,并且造假行为呈现系统性、范围大,且不断加重的趋势。内部调查还发现,存在不做行驶实验,仅通过桌面演算违规得出数据的问题。已停售车辆中,有10款以上被查出违规。

  此次引发广泛关注的“燃效门”涉及包括eK wagon在内的4款车,均为2013年生产的轻型车。三菱汽车此前承认,在燃油及经济性测试数据中造假的行为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这意味着造假持续了长达25年之久。

  调查还称,三菱汽车对进行改善燃油效率的员工缺乏监督机制,这些员工缺乏法律意识,并且擅自修改燃油效率,将燃效夸大了16%,因其只在乎业绩及工作表现。

  其实,早在2000年到2004年,三菱公司就曾深陷丑闻。当时三菱汽车被曝出隐瞒6.4万多件客户投诉和21个品种的81万辆瑕疵车,曝光后三菱汽车宣布召回76万辆汽车。

3、日产、斯巴鲁深陷“糊弄门”

  2017年9月,日本日产汽车被曝出“使用无资质检验员进行车辆出厂检验”的丑闻,报告说,部分日产工厂会把具备资格的检验员的徽章发给无资质人员,或者在国土交通省派人检查时,临时撤走这些没有资质的检验员,以此蒙混过关。

  调查报告援引日产员工证言说,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最早从1979年起,日产在枥木县的工厂“可能就开始任用无资质检验员”。文件记录证实,位于神奈川县的追滨工厂从1989年以后“常年存在这种违规情况”。而除了位于京都的工厂外,日产在日本国内的五家工厂“长期以来普遍如此”。

  日产汽车公司17号在东京召开记者会,社长西川广人再次就质检丑闻道歉。不过,他没有公布对公司领导层的处分决定,只表示从当年10月起,包括他在内的公司高层已主动退回部分薪酬。

  10月,日产公司丑闻曝光后,国土交通省要求日本各大车企进行内部排查,斯巴鲁公司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日本媒体近日指出,斯巴鲁汽车公司国内工厂也存在让未获得公司认定资格的工作人员进行整车检验工作的问题。

  10月27日,斯巴鲁社长吉永泰之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公司存在上述违规行为,并鞠躬道歉。吉永泰之表示,这两家工厂让没有整车检验员资格的实习员工从事新车出厂前部分项目的检验工作,这些不具备资格的实习员工借用正规检验员的印章,在记录检验结果的材料上盖章,违反了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相关规定。同月,斯巴鲁在日本宣布召回40万辆汽车,这些召回车辆都由合格的雇员再次检查。

  吉永泰之还表示,这种操作在工厂内存续了30年之久,且在此期间从未有人意识到这种操作违反了相关规定。

  斯巴鲁成为继日产汽车公司后,第二家卷入“糊弄门”丑闻的汽车公司。

4、日本神户制钢“造假”丑闻

  2017年10月8日,日本神户制钢所宣布,其生产的铝制部件在强度等方面没有满足顾客方的品质标准。该公司违反交易合同,篡改了品质数据。

  据悉,涉事工厂在产品出厂前就已发现某些方面不达标,却在产品检查证明书中修改强度和尺寸等数据,而神户制钢所负责人早在当年8月底就已掌握铝制品数据篡改一事,但未公开。日本神户制钢董事长兼社长川崎博在东京就篡改铝制品性能数据问题向经产省制造产业局道歉。

  触目惊心的是,神户制钢的造假行为持续超过十年,几乎向丰田、日产、本田等所有日本车企提供了有问题的铝材料和多用于汽车发动机、底盘生产的条状钢材。除了日本汽车公司,通用汽车、特斯拉、标致雪铁龙等企业以及美国的波音的飞机以及通用电气的航空零部件也采用了神户制钢的问题材料。

  丰田率先确认使用了神户制钢所生产的问题产品,丰田称使用了其在日本国内工厂组装的部分车型的引擎盖、尾门等,而问题铝制品已被用于部分车型的引擎盖等部件。

  雷克萨斯几乎所有车型均受到了神户制钢造假事件影响,包括雷克萨斯的LS,GS,HS,IS,NX,RC车型的引擎盖和前后保险杆,LX车型的前保险杆,RX和CT车型的引擎盖,后行李箱门,前后保险杆均使用了神户制钢提供的原材料。

  调查还发现,神户制钢所包括管理人员在内,至少有数十人参与其中,可见篡改数据丑闻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5、日本东丽伪造质检报告

  2017年11月28日,日本化工巨头东丽株式会社曝出数据造假丑闻,社长日觉昭广承认旗下子公司在检测数据上造假。日觉昭广在记者会上向客户和社会各界道歉。他表示,因为“没有违反相关法规”,所以没有主动发布相关情况。

  东丽涉事子公司主要负责汽车轮胎材料相关业务。东丽从2008年4月到2016年7月间,数据造假共计149例,波及13家企业客户。这些企业多为日本本土企业,造假数据主要涉及增强汽车轮胎强度的辅助材料。

  东丽承认,历任质监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更改质检报告书,公司没有对质检结果进行二次确认。但东丽否认这是公司层面有组织的造假行为,声称是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

  据日本媒体报道,东丽早在一年前就掌握了相关情况。分析认为,如果不是神钢和三菱材料对外发布造假丑闻,本次东丽不会对外公布该消息。

    东丽是继神户制钢所、三菱综合材料之后第三家曝出数据造假丑闻的大型日企。三家企业数据造假手段十分相似,均持续多年且存在瞒报问题。

6、斯巴鲁数据“造假门”

  2018年4月27日,斯巴鲁公司公布了关于篡改新车燃效及尾气检查数据的调查报告。斯巴鲁社长立即回应:篡改数据属于遵纪守法上极其严重的问题,公司将认真反省,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报告指出:斯巴鲁旗下9种车型903辆汽车被确认存在数据篡改,同时涉及众多内部员工。持续时间为15年,甚至更长。斯巴鲁公司调查出的造假生产工厂是日本本土的群马工厂。涉及车辆为斯巴鲁主力车型森林人以及与丰田共用生产线的热门跑车:丰田86

  该工厂在实施新车出厂前的最终检查时,质检员直接篡改了燃效及尾气的检查数据。

  斯巴鲁官方调查结果称,主导出厂数据篡改的人员,为质检线班长和检察员等底层员工,但更高级别的课长以及工厂管理层对于此事并不知情。同时,斯巴鲁表示这些篡改数据行为,对车型本身并没有产生质量隐患,所以不会针对这一事件进行召回。

  这并不是斯巴鲁第一次造假,早在2017年“糊弄门”事件后,斯巴鲁就被查出里程造假事件。2017年12月20日,斯巴鲁官方宣称其工厂质检员承认,在接受最终检查时,篡改了部分被试车型的里程数据以此来通过质检。迫于压力,2018年3月,斯巴鲁总裁吉永泰之宣布辞职,董事会也被迫进行改革。

7、电装公司燃油泵缺陷

  2020年,日本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电装公司被曝出生产的燃油泵出现问题据悉,电装公司的燃油泵缺陷是由于在燃油泵叶轮的制造过程中树脂成型条件不完善,导致叶轮树脂密度不足。叶轮可能会受燃油影响而发生膨润变形,并与燃油泵壳体发生干涉,导致燃油泵工作不良,极端状况下可能会出现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突然熄火的情况,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从严重程度来看,会危及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据日本媒体报道,通过对各家车企的召回之间所存在的时间差分析,电装公司很有可能存在意识到了燃油泵可能存在缺陷之后依然将问题商品供应给了一些车企的情形。

  电装公司燃油泵缺陷致使多家日系车企受到波及,并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车辆召回。包括本田、丰田、斯巴鲁等在内的多家车企已经召回总计约479万辆汽车。

  在中国市场,本田汽车在华的两家合资公司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宣布召回2018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生产的部分使用缺陷燃油泵的国产汽车,涵盖国产奥德赛、冠道、缤智、飞度、凌派、雅阁、思域、思铂睿、INSPIRE、CR-V、UR-V、艾力绅等多款车型,数量总计约77.48万辆。  除本田汽车外,丰田汽车也因缺陷燃油泵在中国发起了车辆召回。其中,丰田汽车召回了部分进口及国产汽车,涉及汉兰达、凯美瑞、普拉多、皇冠、雷克萨斯IS、NX、RX等车型,共计25.7万辆。

  资料显示,电装公司于1949年从丰田汽车公司独立,初始阶段业务主要为丰田汽车提供产品,随后逐渐发展成为面向大型汽车制造商提供汽车技术、系统及零部件的供应商。丰田汽车一直是电装公司的第一大客户,电装公司超四成营收来自丰田。截至2017年12月,丰田汽车公司持有电装公司24.23%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丰田工业公司持有电装公司8.89%的股份,为第二大股东。

8、曙光制动造假20年

  2021年2月16日,日本曙光制动工业株式会社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于日本国内工厂生产的产品中,有114327项质检数据存在造假行为,其中约有5000项没有达到与整车制造商约定的标准值。值得注意的是,曙光制动最早的造假行为可追溯至2001年1月,时间跨度长达20年之久。

  曙光制动表示,已向日本国土交通省等主管部门提交了调查报告,并对董事长宫地康弘在内的全体执行董事和专职监事处以月薪10%的罚款,为期三个月。

  在2月16日举行的网络记者会上,曙光制动董事长宫地康弘鞠躬致歉称:“作为生产制动器这种事关汽车安全问题的企业,这样的行为(数据造假)是不能被允许的”。不过他表示,涉及质检数据造假的零部件均通过了产品出厂检查和整车企业的检查,产品性能不存在问题,因而曙光制动以及相关车企目前都没有召回的计划。

9、三菱电机造假35年

  2021年,日本三菱电机公司被多家媒体曝光产品检验数据造假,且造假行为可能已经持续超35年。

  随后,三菱电机发表声明证实,正在就长崎工厂对部分列车空调产品检验时有不当做法展开内部调查。

  据悉,三菱电机公司长崎工厂没有完全按照用户要求检验列车空调产品的控制性能和电力消耗等内容,还伪造检验数据,上述产品由长崎制作所(长崎县时津町)制造并负责检查。据分析,违规至少从1985年前后开始一直持续。

  日本媒体报道称,日本三菱集团旗下企业已多次被曝出数据造假。比如德国质检部门怀疑自2012年以来,三菱汽车在自家产品进行尾气有害物质排放时有违规操作,使用了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外部装置,虽然三菱汽车否认了在质检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但承认自家产品在尾气排放问题上确实存在纰漏,向德国质检部门缴纳了2500万欧元的罚金。

  2020年,三菱电机被曝出生产的部分半导体产品和电气控制零部件出现检查疏漏等问题。同年12月,三菱电机表示该公司曾向欧洲车企出口大量不符合当地规范的汽车零部件,还伪造相关文件,持续时间长达3年。

10、日野汽车“造假”20年

  2022年3月,日野汽车生产的大型和中型卡车引擎被曝出油耗和尾气排放测试存在数据造假等违规行为,相关车型的产品认证被取消。随后,又发现该公司生产的小型卡车引擎测试中同样存在违规,各类违规行为至少长达近20年时间。

  日野汽车是一家位于日本东京的柴油货车、巴士和其它车辆的制造商。日野是丰田集团(To的成员之一,后者持有日野50.1%的股权,虽然日野和丰田两者在品牌和运营上保持独立,但丰田作为该公司最大股东,拥有实际控制权。

  日野汽车造假丑闻曝光后,日本相关部门给出了重磅处罚,撤销了相关日野汽车车辆发动机的生产许可。目前,日野汽车已召回搭载了不符合尾气排放标准的发动机的车辆,涉及约2.9万辆大型卡车和巴士。

  日野汽车公司总经理在发布会上鞠躬道歉,他表示,“我深表歉意,对于造假的不当行为表示致歉。”

  日野汽车称,由于正在开发发动机的团队知道他们无法达到目标,并感到压力很大,因此伪造了测试结果。

11、日立安斯泰莫造假40年

  2023年5月,日本第三大汽车零部件厂商,由日立和本田组建的零部件合资企业——日立安斯泰莫(Astemo)被曝出大规模造假丑闻。

  5月19日,日立安斯泰莫公布了关于2021年底披露的刹车及悬挂系统质检造假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该公司生产的22种产品,包括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铁路车辆零部件和工业用零部件,在15个国内外工厂存在质检造假现象。

  相关产品涉及汽车的刹车及悬挂系统、铁路用阻尼器、产业用阻尼器等,出货超过2亿件。部分产品的不当行为已经持续了大约40年,从1983年1月到2023年4月。调查中,除了没有实施定期试验、虚假报告试验结果等问题外,还发现了未经客户批准变更设计规格等不当行为。

  新闻发布会上,日立安斯泰莫总裁兼CEO柯睿思(Brice Koch)表示:“由于不当行为给我们的客户和其他相关方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和担忧,我们深表歉意。我们认真对待调查结果,对此次曝光的不当行为和监管不力深感遗憾。”

12、大发汽车测试造假

  2023年12月,一场严重的汽车行业丑闻震惊了整个日本社会,由丰田汽车旗下子公司大发汽车被指控存在大规模造假行为。牵涉到了丰田及其合作伙伴斯巴鲁,成为整个汽车行业的一场地震。

  大发汽车在20日发表的声明中透露,最新的调查发现除了4月份的车门饰条不正和5月份的柱侧面碰撞试验不正外,大发汽车在25个测试项目上至少有174处造假,涉及车辆动力系统、底盘结构、碰撞安全性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媒体称,28款涉嫌造假的车型中,包含3款发动机,不仅包括日本大发汽车品牌的车型,还涉及以贴牌生产方式向马自达、斯巴鲁供应的车型。丰田公司表示,将在2024年2月份开始全球范围内召回约112万辆汽车,其中有100万辆是在美国市场销售。

  调查报告称,在变成丰田汽车全资子公司后,被要求缩减开发周期、快速供货,时间紧迫之下一线人员开始出现违规行为。此外十多年前,公司开始不断削减成本,质检等部门与销售不直接挂钩,所以裁减质检人员是降本增效的好办法,2022年负责碰撞测试的部门人员只剩下2010年的三分之一。

  资料显示,大发汽车于1907年创立,专注于小型车制造,为丰田汽车子公司,在丰田汽车全球销量中所占比重约为4%。2022财年,大发汽车全球产量约170余万辆,其中约一半是在日本本土生产。

  丑闻曝光前,大发汽车喊出的口号就是“汽车制造必须注重每一毫米、每一克、每一日元和每一秒”。曝光后,大发总裁奥平宗一郎坦言不会辞职,希望采取措施补救局面,不过他也称:“对我来说,乘坐大发汽车是安全的。”

  当然,这句话并没有说服力,大发汽车违规行为自1989年以来已经持续了30多年,并从2014年开始增加。

  丰田汽车会长丰田章男对此事件作出了公开道歉,他在道歉声明中说:“大发汽车公司的不当行为涉及安全问题,而安全是车辆最重要的方面。我们认为这是背叛客户信任的绝对不能接受的行为。由此给全球客户和所有相关方带来的不便和担忧,我们深表歉意。”

13、丰田、马自达、雅马哈、本田、铃木集体造假

  2024年6月,日本国土交通省今日发布公告称,丰田汽车、马自达、雅马哈发动机、本田技研工业和铃木共 5 家公司在车辆性能与发动机测试环节中存在数据篡改等造假问题。

  日本交通部表示,丰田汽车在三款现有车型(卡罗拉Fielder、卡罗拉Axio和Yaris Cross)的行人安全测试中提交了错误数据,并在四款旧款车型的碰撞安全测试中使用了改装过的测试车辆。

  除了丰田之外,马自达汽车、雅马哈汽车、本田汽车和铃木汽车也被指出其车型申请存在违规行为,共计31款车型。具体如下:马自达,5款车型;雅马哈发动机,3款车型;本田汽车,22款车型;铃木汽车,1款车型。

  当天,丰田、本田、马自达企业高管分别召开记者会,就此事道歉,再一次上演了躬匠精神。

  本田汽车公司称,自2009年以来,该公司在车辆噪音测试、发动机测试等方面存在不当行为,涉及的车辆总数约为435万辆。本田公司还称,但这些车在性能上没有缺陷,都符合相关标准。

  丰田汽车称,截至今年4月底,该公司测试违规行为所涉及的车辆总数约为170万台。丰田中国发布声明称,经过确认,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与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车型与本次事件无关。

尾声:日本车企神话已灭

  虽然日本车企造假丑闻是从2015年开始被集中曝出来的,但事实上,日本车企造假的历史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40年以前,造假20年的也有多起。

  此前,日本汽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是神话般的存在,而随着一系列造假丑闻的曝光,神话的光环也随之破灭。虽然日系车在全球市场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丰田汽车一家的盈利就超过中国所有车企盈利总和的几倍。但随着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品上持续大额投入,此消彼长下,中国汽车仍然有望超越深谙躬匠精神的日本车企。

  当然,中国车企在追赶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价格战的压力下,也要吸取日本车企的前车之鉴,行稳方能致远。

举报/反馈

太平洋汽车网

514万获赞 55万粉丝
提供专业、好玩、有趣的汽车资讯
广东太平洋互联网信息服务官方账号,优质汽车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