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湖畔黄昏253篇文章

全文2500

两宋三百余年,为笼络天下士人,官家取才不论门第,科举之门大开。

宋真宗《劝学诗》云: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据统计,宋朝登科进士约11.2万人(其中北宋6.1万人,南宋5.1万人)。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11万幸运儿的后面,是数以亿计的失意者。

曹彦约所处的南宋为例,乡试(发解试)百人取一,省试十人取一,亦即读书人中进士的概率为千分之一

▲科举选拔

十年寒窗,好不容易金榜题名,成为了那个千分之一,就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了吧?

不然。进士及第,只是漫漫仕途的开始。

宋朝文官分为37个级别:

选人(37至31级),即幕职、州县官,诸如判、司、簿、尉、参军,是京官的“候选”官员,故得名。

京官(30至26级),指选人之上、朝官之下的官员,非专指在中央任职。

朝官(25至1级),包括但不限于有资格参加朝会的官员。

“京官”和“朝官”之间可以自由迁转,故而常合称为“京朝官”。

参阅宋朝官制【1】:官·差遣·职·爵——以曹彦约宦历为例

▲官阶表(选人、京官)

苏洵《嘉祐集·上韩丞相书》言:

凡人为官,稍可以纾意快志者,至京朝官始有其仿佛耳。

自此以下者(即选人),皆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去仆隶无几也

也就是说,在时人看来,选人(幕职州县官等底层官员)实在算不上啥官,到了“京朝官”级别才勉强可“纾意快志”。

▲官阶表(朝官)

每科进士的前三名,所谓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授予京官级别的官职,其余的新科进士都只会授予幕职州县官职,亦即选人

选人京官,难度堪比登天。

选人人数之多、选人改官(从低等官吏改为高级官吏)之难,时人喻之为“选海”。

迪功郎→修职郎→从政郎→从事郎→文林郎→儒林郎→承直郎,绝大多数选人一辈子都在幕职州县官这七个级别中通关打怪兽,“永沦选海”、“老死选调”。

曹彦约的父亲曹兴宗1154年中进士,1162年去世时还“未脱选”。

每念家世书生,先君登绍兴甲戌进士第,未脱选而早弃诸孤

湖畔黄昏,公众号:湖畔黄昏曹彦约《湖庄创立本末与后溪刘左史书》

朱门四友黄灏的长子黄子通选调三十年”,也就是说熬了三十年还未跳出选海。

黄子通处选调三十年,无进意,口不道求荐事。

湖畔黄昏,公众号:湖畔黄昏曹彦约撰墓志【12】:黄子通墓志铭

《鹤林玉露》的作者罗大经1226年登进士第,熬了26年还只是到了选人七级中间的从事郎,终生未能通关。

曹彦约较为幸运,25岁登第,43岁以宣教郎知乐平县,成功脱选,步入了京官阶层。

▲《鹤林玉露》

何以如此?一言以蔽之,僧多粥少。

宋朝冗官严重,官员的选拔升迁之繁复严苛,前所未有,诸如任职年限、业绩、荐举等等周密程序制度,时人谓之“磨勘”。

苏轼曾云“今之君子,增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可见“磨勘”险恶之深,内卷之甚。

从选人转京官,首先要“循资”,也就是熬年头,通过三任六考的磨勘

每任任期为三年,期间六次考核都要合格。

也就是说,进士及第后,需要熬近十年,期间每次考试都不能挂科,这样才有“改官”(升京官)的资格

寒士改官,视为再第”,基本上听天由命了,自己所能掌控的微乎其微。

一则改官名额少,竞争太过激烈。

北宋早年每年仅上百人的改官名额,南宋后期则每年仅30余人。

二则要凑齐5张举状。

有资格的选人须由包括顶头上司在内的五位高官举荐,再经审官院磨勘,参加专门考试,方有可能改为京官。

▲《宝祐四年登科录》

凑齐5份举状(剡)很难吗?很难很难,时人喻为“矧堕七选之坑,欲结五剡之塔”。

第一份举状叫“破白”,即实现所谓零的突破。

第五份举状则唤作“合尖”,譬如佛徒造塔时的封顶。

之所以难,首先,举荐者(所谓“举主”)要负连带责任,如果被举荐者以后贪赃犯法,举主须承担举荐失察之责。

如果知之不深,有哪位高官愿意贸然举荐?

其次,举主的推荐名额也有限定。

比如宋真宗朝规定:中书省、门下省五品以上朝臣每人每年可荐举5人,其他朝官可推荐3人。

综上,僧多粥少,高官手中的举荐信给谁不给谁,大有考究。

寒门选人来求时高官还好推脱,但如果是有背景的大人物来请托呢?

给,还是不给,这是个问题。

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晚年家居时除了诗词唱和,大多数时间都在写信。

为儿子、亲属及门人请求荐举状,求得荐举状后当然还要写信感谢。

《诚斋集》收录了杨万里351通书信,事关荐举的信函有100多通,约占1/3。

可见像杨万里这样知名人士为人求得荐章,亦非易事。

曹彦约后来出藩入从,位居帝师,有推荐资格,其《昌谷集》也收录类似书信,诸如《答王内机谢荐启》、《答李湖口谢荐启》。

▲《诚斋集》

选人幸运改官后,还面临着一个问题:能否得到差遣(实职官位)?

宋朝官员官阶差遣(实职官位)分离,员多阙少,几个甚至更多官员等候一个“官阙”,此即所谓“待阙”、“待班”、“待次”。

曹彦约也不例外。

丁巳(1197年),待班乡井,始盖数椽于城下昌谷巷。

壬戌(1202年),待次江西机幕,得数十亩茅茨地于东门之外,神林浦之东……

湖畔黄昏,公众号:湖畔黄昏曹彦约《湖庄创立本末与后溪刘左史书》

1217年曹彦约离开四川,差知宁国府(今安徽宣城),也是待阙,未能即刻赴任。

参阅曹彦约与魏了翁:《次虞万州韵送曹简夫彦约守宣城待厥》

宋神宗朝改革后,官员的差遣任免权如下:

一般官员的差遣任命权,亦即“差除”,由吏部负责,即“吏部四选”。

中高级官员的任免权,称之为“堂除”,归宰相负责。

高级、核心臣僚的任免裁断权,即“特旨除授”,掌握在皇帝手里。

杨万里28岁登第,被授予赣州司户参军一职,待阙两年后才赴任。

32岁被授以零陵县丞,结识张栻从而结识张栻父亲张浚

后来张浚任宰相,以堂除方式将杨万里改官宣教郎,任临安府学教授。

37岁的杨万里终于挣脱出了选人苦海。

参阅曹彦约与杨万里:《代临安教官求壁记于杨诚斋札子》

综上,宋朝士人求官太难、官员磨勘严苛,因而带来“举世重交游”之风。

同学、同乡、同年、同僚、乡贤、家族、婚姻等等,交游酬唱,遇佛即拜。

谁能知道漫漫一生,哪一尊佛会显灵,哪一片云会下雨?

以上。

▲清·梁亯《观榜图》局部

阅读更多

宋朝官制【1】:官·差遣·职·爵——以曹彦约宦历为例
宋朝官制【2】:县·府州军监·路——以曹彦约宦历为例
宋朝官制【3】:台谏官——以萧之敏、曹孝庆宦历为例
宋朝官制【4】:奉祠·请祠——以曹彦约宦历为例
宋朝官制【5】:谥号——以曹彦约、曹孝庆为例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湖畔黄昏

举报/反馈

湖畔黄昏

489获赞 71粉丝
湖畔黄昏,历史自媒体,专注于都昌龟山曹氏人文历史领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