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杂志中看到:

生人可以变成熟人,但是熟人如果变成了生人,会比生人还生分。


——言论,《读者》杂志2017年第14期

摄影:芝逸

人际交往中,我们会有一种自然的惯性:

生人之间,大家遵循某种章法和既定礼仪行事,以求最快成事、给他人留下好印象;

在熟人之间,我们往往就不需要这么多条条框框了,而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相应的,熟人之间的心理链接也更强,关系更为亲密。

然而,熟归熟,有些忌讳却不能不注意。有时候,我们在无意间冒犯了别人,还浑然不觉。

更有甚者,以彼此相熟的借口肆意伤害、诋毁别人,朋友反馈自己的感受后,他还反咬一口:“这不是咱俩关系好我才说的嘛!”

或者说:“你就是太敏感了,你这样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长此以往,只能走到“友尽”的地步。

总之,不论关系多好、彼此有多熟,一些最基本的红线不能碰。

以下是我们总结出来的几点忌讳,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

莫把无礼当幽默,忌口无遮拦

一个冷知识:很多关系的破裂,都是因为开玩笑引起的。

有人说:怎么会呢?我看跟你关系好才开玩笑的啊。

但其实,玩笑也分很多种类型,开得宾客尽欢、几方满意才能被称作好的玩笑。

如果被你开玩笑的那一方不觉得好笑,甚至觉得不舒服,不管在场多少人笑了,这个玩笑对主角来说就是一种冒犯。

更过分的,是那些拿低俗当幽默、拿别人的伤疤开玩笑的人。

在宴请、聚会的时候,如果有女性在场,就不要随意评点其他女性的身材、相貌,讲“荤段子”。

讲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很幽默,笑的人也是一笑了之,被“围攻”的那个人却尴尬不已,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出于活跃气氛的考虑,有些人会生出一些表演欲,然后开始爆料别人的伤心事,凭空揭人家伤疤。

你以为自己为大家贡献了“笑料”,事实上,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你是一个无底线暴露别人隐私的人,不可深交。

来源:视觉中国

这种明晃晃的言语霸凌,多发生在熟人聚会的场合。

因口无遮拦而发生的“社交事故”,我们身边比比皆是。连大文豪苏轼,都不能幸免。

苏轼有位好友名陈季常,别号龙丘居士。

他喜饮酒、骑马、舞剑、狩猎,是个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却因苏轼诗歌中的几句玩笑话,成了“怕老婆”的代名词。

苏轼在《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这首诗中写道: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短短几句,河东柳氏的凶悍、龙丘居士的畏惧跃然纸上,还发展出了“河东狮吼”的成语。

苏轼可能也没想到,自己随口的一句调侃,竟让陈季常惧内的形象流传千古,至今,“季常癖”仍是“惧内”的代称。

虽说文学里的偶然多可视作可贵的佳话,可放在陈季常的角度,这件事一定给他带来了不大不小的尴尬——在那个时代,谁愿意得个“怕老婆”的名头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千万别把别人的自黑之语,当成开玩笑的抓手。

人家可以自嘲,你可千万别顺着说了。

玩笑开过了,就是人身攻击,分寸还是得掌握着点儿。

莫把情分当本分,忌来而不往

《礼记》中有一句话我们非常熟悉:“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所谓“礼尚往来”,道理每个人都懂,可你真的执行到位了吗?

我们似乎总是对自己的付出看得很重,社交媒体也总是在教我们远离不值得的人、学会断舍离。

“往而不来”基本上每个人都能规避,可“来而不往”,却是很多人的毛病。

在行为上,别人送你礼物,你是否及时回礼?他帮了你忙,你是否及时地表示了感谢?

在思维上,你是否对身边人的付出心怀感恩?还是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一切?

有些人认为:“我们都这么熟了,说‘谢谢’不就生分了嘛。”

话虽如此,可是感谢的行为还是要有的。

世间有那么多不动声色回礼的方式,这一点不该成为不表达感谢的理由。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无需花费很多,也不一定要请客吃饭,只要是对方需要的、喜欢的,哪怕是自家种的小白菜、你亲手写的明信片,一样能表达情谊。

来源:视觉中国

稻盛和夫曾说:“永远别空手吃任何人的饭,永远别空手去任何人家里玩,你永远要送点礼物。”

这不是什么人情世故的客套,而是最基本的礼貌,是对设宴者的尊重与体贴。

一个礼数周全、体贴温暖的人,恐怕没人不喜欢吧!

发小昊鹏有段时间很苦恼,他自认对人掏心掏肺,却总感觉别人不大愿意搭理他。

听完昊鹏的描述,我这才发现,他不是真诚过度,而是把别人的情分当做本分,光给人画饼啊。

朋友帮他忙,他说改天请你吃饭,就再没下文了;

朋友请大家一块出去自驾游,他连油费都没给人家出;

他总是把“好兄弟”挂在嘴边,却总是占别人的便宜,在小事大事上都很抠搜。

长此以往,跟他打交道的人都觉得这人不可信,嘴里没实话、贪慕小利,也就跟他断了来往。

有一句英国谚语如是说:

“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来而不往,是熟人交往中的大忌,请千万规避!

莫把他人当驿马,忌炫耀显摆

《读者》杂志上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人到中年不可怕,可怕的是变成中年少男少女。


年龄增长没有为他们带来相应程度的成长和成熟,经济上需要老人扶持,心理上脆弱易怒,喜欢炫耀,对他人不是攀比,就是差评,好像否定别人就能抬高自己。


——言论,《读者》杂志2019年第11期

“中年少男少女”的现象,在新闻上时有出现,这种人也被视作巨婴。

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行为放肆,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们总是踩一捧一,一旦发现自己有了可吹嘘炫耀的资本,就大肆宣扬,唯恐低别人一头。

太爱炫耀,与世界、他人的关系是紧张且割裂的,他们总是要把别人当作胯下的驿马来骑。

当然,靠打压别人取乐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但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带有炫耀之心。

功成名就时、春风得意处,这种心思如同水满了要溢出来,情不自禁,这属于人性的某种倾斜与阴暗。

炫耀之心既然是人性使然,就不能简单地压制,而要小心地引导,尤其是在可能对别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

来源:视觉中国

甚至,还可能因为一时的炫耀伤及自身。

去年发生的网红罗某遇害案,便是炫富后被熟人加害的典型案例。

活跃在社交媒体的网红罗某,是百万粉丝级别的大博主,他靠电商直播赚了不少钱。

私底下的他,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重度分享欲患者。

罗某的朋友圈总是更新一些自己的日常,包括但不限于出去旅游、豪车、名表、房子等。

哪天买了黄金,哪天买了玉器,他都会悉数跟“朋友们”分享。

他没有想到,对人仗义大方的他,却最终还是栽在了“朋友”手里。

人财两失,令爱他的人痛心不已。

“君子无罪,怀璧其罪。”

在“朋友圈”晒自己的幸福无可厚非,可是难免有人红了眼,干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到时候受苦的只能是自己。

再退一万步来说,克制自己的炫耀欲、优越感,也是一种难得的善良。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炫耀同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山河,也都有各自的难关,如果你频繁地炫耀,会加重别人的焦虑感,于关系的发展不利。

成年后我们才能发现,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也不见得能“有福共享”,更不要说熟人了。

工资高低、孩子成绩、退休金、单位福利……这些事上最好低调,免得为自己招来不必要的仇恨。

当你过得不如别人时,炫耀是一种愚蠢;当你过得比别人好时,炫耀则是一种残忍。

人际交往中,请务必克制你的炫耀欲。

来源:视觉中国

写在最后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人与人的关系,并不是听的道理越多、掌握的套路越多就越好。

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真诚才是最大的必杀技。

正如《读者》杂志中说:

开始让人舒服的,一定是语言;后来让人舒服的,一定是人品。


——言论,《读者》杂志2023年第2期

所谓的“高情商”,说白了都是为他人多考虑,让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能走向良性的循环。

没人是一座孤岛,愿我们在与熟人交往时:

莫把低俗当幽默,忌口无遮拦;

莫把情分当本分,忌来而不往;

莫把他人当驿马,忌炫耀显摆。

余生,愿我们都能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力量,相互成就、彼此温暖。

共勉!

作者:柘林,以文字为林,栽种智慧与感悟。

举报/反馈

读者

897万获赞 131.6万粉丝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读者杂志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