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现在孩子脆弱、易抑郁,原因主要有:物质丰富、心理承受力低、学习压力大、网络负面信息误导等。家长需加强正面引导,避免孩子接触负面资讯,建立积极家庭氛围。环境心理因素是根本原因,需关注群体意识对孩子的影响。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脆弱了,打不得也骂不得,动不动就暴躁、抑郁?

在网络中,有大量的相关文章,有许许多多的“专家、大V”,篇篇阅读10万+网红公众号、以及大量的营销号等都为此专门发文,进行了解读,但根据家长们的反馈,除了部分刚入门家长,觉得有用之外。

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只是流于表面,并无实质意义,共同点都是牛头不对马嘴,文不对题,说半天也没见其对原因进行分析。有部分的营销号非但没有解答原因,反而是加剧了家长的焦虑,各种说法让家长不知所措。

今天五体启示录与各位家长朋友一起全方位进行探讨分析,为什么以前孩子挨骂挨揍,却不抑郁什么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以前物质匮乏,孩子们的需求停留在吃饱穿暖,父母忙于生计糊口,根本没有精力也不会去考虑其他,没有抑郁这一普遍说法。

二、犯错了挨骂挨揍是家常便饭,大家都一样挨揍,孩子们早有心理预期,是共识(群体意识),大家都这样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是如此平常普通,理所当然。

三、基于以上共识,挨骂挨揍并不丢人丢脸,反而胳膊上的条痕是向小伙伴炫耀的资本,是勇敢、不出卖小伙伴,有担当的象征。

四、以前的孩子学习压力小,有自己一片广阔的天地,即便被误解,受了委屈,只要小伙伴一喊,撒脚丫子就满世界疯去了,嬉戏玩闹后,那挥之即散的负面情绪早就得到减压和释放,跑九霄云外了(五体启示录)

五、过去大多数的孩子都直接参与生活,吃过苦,目睹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对生活的艰难有切身体会,会体谅父母,感恩。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

现如今,物质条件极为丰富,孩子基本上都衣食无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身边一群大人围着转,被保护限制在舒适的温室之中,心理承受能力低,负面情绪没有正常发泄的途径,没有及时进行疏导,被积累积压。

父母把一切扛身上,许多的孩子根本无须参与考虑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孩子没吃过苦,认为父母长辈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其他人也应当如此顺应自己,不会体谅父母,不会感恩,没有担当,三观出现了偏差,出现了问题都是父母长辈的错。

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加上网络的发达,信息爆炸时代,各种电子产品,各种暗示性、引导性极强的负面视频、新闻、言论的推送,防不胜防,媒体的推波助澜,本来孩子并不觉得有什么,媒体不断往负面方向引导暗示。

言语有一种能量,你说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更重要的,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是你内心中认同的那部分,最后,孩子他就会真的成为你说的那样。

这些年关于青春期孩子抑郁负面新闻也比比皆是,槽点之多,涉水之深,令人咋舌!为了流量,各种充满暗示,负面情绪引导的标题无孔不入(外部环境负面言论的误导,五体启示录认为这是主要原因)

如:你离抑郁症有多远?//你今天抑郁了吗?//一个班50个人, 有29个吃抑郁症药,太可怕了!//孩子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因父母/老师/一句话,一跃而下等等,此类引导突出这些负面感受的例子太多太多,这里就不逐一例举。

此类文章具体表现为

站在教育道德制高点,如圣母般用包装华丽的辞藻,说一堆假太空的道理;对现在的家庭电视剧台词进行截图,引用一堆云山雾罩的话术,有些讲两个故事,然后灌上两碗陈年鸡汤包装出新工业毒鸡汤。

表面上似乎是传播正能量,去迎合刚入门的家长,实则叛逆、抑郁、忧郁、厌世、脆弱、冷漠、暴力、自闭、耳光、狂躁、寻死觅活等极其负面的词汇贯穿全文。
甚至还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所谓心理调查问卷

如:你过的开心吗?你在为学习辛苦而烦躁吗?你跟网友聊天开心吗?你会跑几百公里外去跟陌生网友见面吗?你为什么会懈怠,冷漠,对事物缺乏兴趣?你是否有情绪低落,寻求苦闷?你是否经常想打人?有暴力倾向?你是否想到自残?如果有,想了多久了?你觉得你会抑郁吗?为什么抑郁?

还有许多更为夸张负面的字眼,为了大家的感观,这里不再举例,家长朋友们应该都非常清楚,以上这些意味着什么。

随着节奏加快,过度的商业化,营销化,关于抑郁的书籍、言论铺天盖地。

大家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与思考,见词就用,玩梗,抖机灵,调侃开玩笑,凑热闹,博流量等,过度娱乐化(五体启示录)

原本孩子根本不知道这些极其负面的内容,心里面也压根没这些想法,而这些诱导性极强的负面言论、文章或问卷,让真实的情绪和诉求得不到正确及时的疏导,被淹没在网络洪流中,负面影响要远大于预防效果。

原本生活中非常稀松平常的小事,孩子也没往心里去,但在各种暗示诱导的潜移默化中,不断把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大,让孩子稍有不顺就认为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

这与现在网络上吹捧女权至上,挑起男女对立是同样的道理,如各式各样女人地位至高无上,一个眼神男人就得跪下的视频,虽是搞笑娱乐段子,看的多了,会产生现实真实中就是如此的错觉。

看到晒优秀老公、优秀孩子的视频,明知道是段子,是在演戏,是打造出来的人设,看多了就当真了,一对比,产生被轻视,被忽视,被轻慢,不被理解的负面情绪,觉得怎么别人的老公怎么就那么好,别人的孩子怎么天生就那么优秀,心中忿忿不平,产生怨念。

开始心理不平衡,容易脱离实际,只要一看到负面的视频,不顾事实,马上发挥想象力,强行代入:跟我老公一模一样,我婆婆就是那样,一个样,以弱者受害者形象出现,希望产生共鸣,博取可怜与同情,占据道德制高点进行批判(指的是极少数的人)

大人尚且容易被误导,被带节奏,何况孩子,孩子心智未健全,非常容易受外部环境的言论误导,尤其是当负面言论铺天盖地,孩子非常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这是主要原因之一。

家长在此方面需加强疏通,进行正面、正确的引导,尽量少接触负面、负能量、消极类资讯,建立起积极向上的良好家庭氛围(大部分优秀、认知足够的家长早已进行有效的防范)

五体启示录小结

综上所述,造成这一现象的最根本本质原因可以归纳为环境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环境群体心理意识,属于群体效应/群集效应/从众心理,用通俗的话说,被动的认为大家都这么认为,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度好文计划#
后续将陆续发布个体、群体意识相关文章,请保持关注。
五体启示录将持续分享日常生活中,家庭教育中一些有效、可行、实操技巧,本质且适用的儿童教育心理学,适合绝大部分孩子。
未完待续......
举报/反馈

五体启示录

3016获赞 1238粉丝
家庭、儿童教育的本质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