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病后调养饮食至关重要,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量和偏食。适当饮食调理有助于身体恢复,但饮食不当或过早进食厚腻食物可能导致旧病复发,甚至危及生命。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民以食为天”,这不仅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饮食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每一口食物都在为我们注入生命的活力。
在日常生活中,若能留心饮食方法,并根据自身需要,精心选择食物进行补充,无疑将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注入更多能量。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其独特的需求,不同的食物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营养成分,通过合理搭配,我们能够更有效地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
以我的爷爷为例,他已年逾八旬,却依然能够适量地承担一部分医疗工作。他平日里没有特殊的锻炼方法,也不依赖各种补益品,如参、芪、木耳等。他始终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妄想,少忧虑,累了便休息,醒了就起身。即使偶尔身体有些小恙,他也很少服药,而是选择用适合病情的食物进行治疗。
爷爷的长寿,在很大程度上与饮食有关。他从不嗜烟酒,很少吃生冷瓜果和油腻厚重的食物。他非常重视饮食的定时定量,每一口食物都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他的饮食以清淡为主,既保证了营养的摄入,又避免了过多的负担。
结合前人的学说和我自己的实践经验,我认为饮食对于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生活中积累的点滴体会,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饮食有节,务勿过量
“药食同源”这一古老的理念,自古以来便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生活中。人们在日复一日的生产劳作与生活斗争中,通过对植物的采摘食用与狩猎活动,逐渐发现了许多物品既可作为美味佳肴,又具备着神奇的药用功效。这些物品在滋养我们的身体,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的同时,也能针对各种疾病发挥治疗作用,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洞察。
早在《神农本草经》这部古老的医药典籍中,便详细记载了大枣、龙眼、百合、山药等多种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物品,它们的治疗功效为后世运用食品治疗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周礼》更是记录了周朝时期已设有专门负责饮食卫生与营养的官员——“食医”,这进一步证明了古人对于饮食与健康的重视。
药物与食物在性质上颇为相似,它们都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通过一定的炮制方法,药物可以改变其气味属性,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同样地,食物在经过烹调后,其性质和滋味也会发生变化,从而满足人们的口味需求。在《吕氏春秋》中,伊尹与商汤的对话便深刻探讨了烹饪技术与饮食营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食物搭配的重要性。
古人对于饮食卫生的重视也体现在诸多典籍之中。《论语》中提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强调了饮食的精细与卫生;《管子》则指出饮食有节对于身体健康的益处,而过度饮食则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千金要方》更是详细阐述了饮食定时定量的重要性,以避免因暴饮暴食而引发的各种疾病。
此外,古人还强调零食的摄入应适度,以免打乱正常的饮食节律,影响消化器官的工作。他们主张“常带三分饥”,以预防“病从口入”。这一理念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提醒我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注重饮食的健康与平衡。
综上所述,“药食同源”的理念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今天的饮食养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该珍视这一传统智慧,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之中,以实现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谨和五味,力戒偏亢
对于暴饮暴食的危害,人们虽已有所警觉,但往往忽视了过多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或偏食偏嗜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许多人简单地认为,只要食物营养价值高,就是对身体有益的。然而,他们却未能意识到,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既不可缺乏,也不宜过量,只有达到合理、平衡的状态,才能真正对身体健康有益。否则,营养过剩同样会损害健康。
古人早已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警示我们:“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这句话意味着,过度摄入油腻荤腥、营养丰富的美食,不仅不能滋养身体,反而可能引发如疔疮之类的疾病,威胁健康。因此,古人主张饮食要多样化,以五谷为主食,辅以五果、五畜、五菜,通过合理搭配,达到营养平衡。
然而,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却陷入了追求美食的误区,过度追求口味,忽视了饮食的均衡与健康。他们往往沉迷于膏粱厚味,却不知这种饮食习惯正悄悄侵蚀着他们的内脏,导致精神虚弱,无法保持长久的健康。
现代医学也对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癌症等领域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和诱发因素与食物中某些营养成分的过量摄入密切相关。同时,过去被认为营养价值不高的蔬菜和水果中的纤维素,如今也被证实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它们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肠道蠕动,有助于调整消化道功能,将多余的胆固醇排出体外。
因此,在饮食中,我们不仅要注重食物的种类搭配,还要注意调和五味。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五味调和,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同时,对于某一脏器的疾病,更应注意饮食禁忌,以免加重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适当节制五味,多吃淡味食物。这里的淡味并非指无味,而是指酸苦甘辛咸五味要适中。例如,糖和盐虽然是人体必需的养分,但过量摄入也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因此,我们要注意控制摄入量,保持饮食的清淡和健康。
总之,饮食健康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摒弃暴饮暴食和偏食偏嗜的不良习惯,注重饮食的均衡与营养搭配,以达到养护身体、保持健康的目的。
三、掌握宜忌,避弊取利
《金匮要略》这部医学经典明确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有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这段话深刻揭示了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食物的滋味和性质,既能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也可能因不当选择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在《本草求真》这部药学巨著中,也有类似的论述:“食物虽为养人之具,然亦于人脏腑有宜不宜。”这句话强调了食物对脏腑的影响,不同体质的人对食物的适应性也各不相同。正如药物治病需对症下药,食物同样需要因人而异,合则有益,不合则有害。
古人在医疗实践中早已认识到,食物疗法的重要性不亚于药物治疗。在《千金要方》中,扁鹊的智慧被引用:“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表达了一种以食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医学理念。
《太平圣惠方》更进一步地阐述了食物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从调节生理机能、补充营养的角度出发,强调食物疗法在维护人体健康中的独特作用。而《食治论》则更为直接地指出:“夫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清神爽志,以资气血。”它强调了食物在驱邪安脏、提神养气方面的积极功效,提倡用食物来治疗疾病,预防疾病,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先进的医学观念。
因此,作为医者,不仅需要深入洞察病情,掌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还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和饮食习惯。同时,医者还必须熟悉各种食物的性味和功能,了解不同食物对人体的影响,以便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饮食疗法,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这种对食物的深刻理解和运用,正是中医饮食疗法的精髓所在。
王晋三深谙医道,运用荸荠与海蜇的巧妙搭配,有效治疗肝亢引发的眩晕、目赤及便秘等症状,其精准用药,犹如巧匠运用材料,丝丝入扣。王孟英则别出心裁,选用青果与萝卜,共同发挥清热润肺、止咳平喘的效用,对于肺热咳嗽、喉痹等病状,每每奏效。张锡纯则以山药鸡子黄粥治疗肠滑久泻,此粥不仅营养丰富,更能调和脾胃,固本培元。
民间智慧亦不容小觑,姜糖汤的温暖能驱散风寒感冒的阴霾,山楂蔗糖茶的酸甜则能化解痢疾初起的痛苦。菊花茶明目醒神,绿豆汤解暑清热,赤豆汤消退肿胀,米糠防治脚气,藕节止血散瘀,海带紫菜治疗瘿病,动物肝脏治疗夜盲,鸡肫皮消食化积。这些食疗方法,既简单又实用,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且经临床验证,效果确凿。
食疗之道,关键在于利用食物的偏性来调节人体内部的平衡,使病体得以逐渐恢复健康。然而,饮食之道亦需讲究。《灵枢·师传》篇曾言:“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食物的冷热适中,方能保持人体之气平和,不致邪病侵扰。
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多样化,以摄取各种营养素。在病时,更需根据体质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食物。例如,热性体质和热性疾病应忌辛辣煎炸食物,寒性体质和寒性疾病则应忌生冷瓜果。脾胃湿热者,应少吃油腻之物。若不加注意,阴虚肺病者若食辛辣动火食物,可能导致咳血;肾炎浮肿者若不忌盐,则可能加重水肿;胆囊炎患者若不忌油腻,则易导致病情反复;虚寒腹泻者若食生冷瓜果,则可能使腹泻加剧。
此外,在服药期间,还需注意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如服用热性药物时,应避免进食凉性食物;服用寒性药物时,则应避免进食热性食品。否则,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同时,还需注意某些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相克关系,如蜂蜜与葱、荆芥与鱼蟹、柿与蟹、铁屑与茶等,这些食物与药物同用,可能导致药效降低或被抵消,甚至引起中毒。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饮食调养,根据自身体质和病情合理选择食物,避免随意乱食。只有如此,方能保持身体健康,远离疾病困扰。
四、病后调养,清淡为要
疾病初愈,身体衰弱,特别是急性热病初愈的时候,如能抓住这一时刻,适当给予相宜的饮食进行调理,就能使身体早日恢复健康。但若饮食不当,或余邪还未完全肃清之前,任意进食滋养厚腻与身体不相适应的食品,则其所得的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并有可能使其旧病复发。
对此前人巳早有论述,如《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少食则遗……”《血证论》说“失血家……若伤饮食,则中宫壅滞,气与火不得顺利,上冲于肺,则为咳嗽;外蒸肌肉,则发热;内郁于心,则为烦;由是血不得宁,因而复发,名曰食复。”说明病后注意饮食的重要意义。病后元气虚弱,消化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容易停食。
同时由于疾病过程中,饮食较少,疾病初愈,食欲转强,如果此时不能掌握定量,遇到适口小菜,感到鲜美可口,而不知利弊,任意进食,突然增加大量食物或油腻甘肥,以致食积内停,不仅不能及时吸收其有益于人体的营养成分,而且反会变成提供未清余邪的发热燃料,助邪恋邪,遗留病根,损害机体,甚或危及生命。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深刻指出:“新愈之后,藏府气血皆不足,营卫未通,肠胃未和,惟宜白粥静养。”这句话如一面明镜,映射出病后调理的智慧与细腻。病后初愈,身体如同刚经历风雨洗礼的嫩芽,急需温和而细致的呵护。白粥,作为最简单却最富营养的食物,便是此时最佳的选择。
白粥,清淡而滋养,既能补充体力,又不至于给虚弱的肠胃带来负担。正如古人所言,“先进清粥汤,次进浓粥汤,次进糜粥”,这每一步的调整都蕴含着对身体的深刻理解和关爱。粥的质地从稀薄到浓稠,既让身体逐步适应,又保证了营养的充分吸收。
陆游在《食粥》一诗中赞美粥为养生之妙方,认为它能助人延年益寿。的确,粥作为食物中的佳品,不仅美味可口,更能滋养身心。在《本草纲目》和《粥谱》等古籍中,粥的种类繁多,每一款都有其独特的功效与口感。无论是谷类粥还是果菜粥,都能帮助身体调整状态,恢复元气。
然而,粥虽好,却并非人人皆宜。对于中暑或湿邪内蕴的患者来说,过于稠粘的粥或带有滋补性的甜粥可能并不适合。因为这样的粥容易使病邪滞留体内,导致疾病缠绵难愈。因此,在选择粥作为病后调理的食物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
总之,病后调理是一项需要细心与智慧的工作。而粥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既简单易得又营养丰富,无疑是病后调理的佳品。只要我们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与选择,就一定能让身体早日恢复健康与活力。
#深度好文计划#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举报/反馈

扎针埋线治疼痛

69.1万获赞 12.6万粉丝
推介中医养生知识和方法
陈世鸿,中医专业 医师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宁华侨投资区)里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