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第8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武汉各高校纷纷打开实验室、举办展览会,让中小学生参观科学家们工作的实验室,阅读科学家事迹甚至亲手操控实验设备,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精神。
百余名高中生走进武汉大学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参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展厅。 记者汪洋 摄
“从黄河上游孟津小浪底到河口(入海口),800多公里路途,谢鉴衡院士带领团队5次实地考察,每次长达月余,仅是考察一次河口就要带足7天干粮……”30日上午,百余名高中生走进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武汉大学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参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展厅和实验室成果展厅。讲解员向高中生们逐一介绍谢鉴衡、张蔚榛、茆智、肖焕雄等水利科学家的事迹,学生们则凑到展示栏跟前,边听讲解边浏览上面的文字和图片。
当天上午,实验室水利领域专家、武汉大学李志威副教授还为高中生们做了一场科普讲座,讲述他探寻黄河之源的故事。这场讲座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家纷纷举手提问。“探寻黄河源头的意义是什么?”“科考途中要经历那么多的风沙和困难,为什么还要坚持?”“全球气候变暖,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李志威副教授一一回答学生们的提问,他鼓励学生们要有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精神,并保持学习的韧性。
武汉科技大学学生观察自己的3D打印成果。 通讯员熊雄 摄
在武汉科技大学,该校把科普活动现场搬进实验室。在该校青山校区智能增材实验室里,采用模型展览、专家讲座,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方式,开展了一场“3D打印与航天”科普会。
智能增材实验室里,大二学生靳涛操纵3D打印机打印预设好的模型。看着材料被一层层堆叠起来,靳涛激动地说:“看着它一步步成型就好像看见了生命的诞生,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
该校机械学院副教授王书豪给学生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广泛前景。他表示,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零件不仅更轻而且更牢固,除了打印“静态”零部件,还可以一体化打印出能动的机械,如火星探测器、涡轮发动机等。
武汉科技大学王书豪副教授给学生们介绍3D打印技术。 通讯员黄宏杰 摄
武汉科技大学智能增材实验室教授林昕介绍,把科普搬进实验室,旨在让学生现场感受3D打印技术,激发学生对3D打印技术的热爱。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由该校教师陈华文主创的画像绘本《山河作证》出版并与读者见面。该绘本的主要创作者陈华文表示,地质工作者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也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阐释,值得用艺术的方式进行呈现。
绘本《山河作证》封面及手绘图片。
绘本《山河作证》以师生探索地球科学奥秘为主线,分为社会建设需要资源、跋涉野外寻找矿藏、为国育才初心不改、野外实习锤炼本领、地质科考彰显担当、挑战极限攀登高峰、地质报国梦想启航等9个篇章。该绘本所有人物均以地大师生为创作原型,采用“100幅画稿+文字”的方式,重点讲述地质工作者科学报国的故事。
为了用绘画把科学家的故事讲生动,陈华文深入新疆、青海、西藏、甘肃等野外,跟随地质工作者一起科考,收集科研故事。为了真实描绘野外地质教学与科考,创作中搜集了上千张的照片作为参考。
自2021年开始,陈华文带领唐钰君、刘雅文、张世春三名学生组成创作小组,前后历时4年完成绘本创作。
记者发现,作品中既有老年科学家殷鸿福院士也有宋海军、陈刚等为代表的中青年学者。“画得太像了,这让我不禁想到登山科考的一幕一幕”,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陈刚教授曾登顶珠峰,他登顶珠峰的场面,也在绘本中呈现。
绘本《山河作证》封面及手绘图片。
“创作这个绘本,我时常被师生们不畏艰险的品质深深感染”,已在江南大学读研的创作者之一的刘雅文同学说。另一位传作者研究生唐钰君感叹:创作绘本的过程,也是思想接受洗礼的过程。地质科学家为了探寻自然资源的奥秘,在野外风餐露宿、艰辛跋涉,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部长侯志军表示,绘本《山河作证》用心用情用力讲述地质故事,这不仅是献给广大地质工作者的文化礼物,更是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好作品。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汪洋 通讯员董云霞 张玉贤 屠傲凌 黄宏杰 熊雄)
【编辑:丁翾】
【来源:长江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举报/反馈

长江日报

8997万获赞 100.3万粉丝
长江日报·影响有影响的人
武汉长江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