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探讨如何刺激购房需求。
无论是激发消费还是购房需求,其核心都在于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那些紧握钱包不消费的现象采取措施,进而创造需求。
简单来说,就是你愿意存钱,政府就通过降低存款利率让你的钱贬值,迫使你消费。你不愿意购房,政府就通过各种政策放宽限制,降低购房门槛,鼓励你负债购房。
先不讨论这些政策的成效如何,目前许多地方政府的主要做法是迅速出台政策。
最近有关房地产的报道非常多,有三个重要信息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只有理解这三个关键点,我们才能了解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正在加深,才能看透2024年大规模支持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策略。
首先,1月9日,海口出台了六项房地产优化措施,旨在支持居民家庭合理的住房需求。对于外省户籍人士,只需提供2年的社保或个税记录就可以在非限购区购房。此外,还新增了公司购房、离婚后家庭认定以及商品房限售年限从五年缩短至两年的新规定。
海口为何要调整房地产政策至关重要?因为虽然海南一直强调“房住不炒”和全域限购,但现实中,海口的政策松绑实际上反映出对房地产的依赖。尤其是在过去两年房产销售、土地销售及房地产税收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海口急需找到突破口,因为这关乎地方财政的稳定。
虽然这里不细说冷水,但我要提醒大家,要警惕过多的个案。
近期,南京降低了首套房贷款利率,重庆的11个区推出了购房补贴政策,包括契税补贴、消费补贴、人才购房补贴等,其实和海口的措施非常类似,这都是在原本没有需求的情况下,人为创造需求。
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包括武汉、成都在内的其他城市也会采取行动。例如武汉,2023年新房销售额下降,只靠二手房市场上涨40%左右支撑,而二手房交易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换贷的贡献。
其次,广州的“房票安置”政策已正式实施。
什么是“房票安置”?简而言之,就是拆迁不再直接提供安置房或现金补偿,而是发放房票,一种结算凭证,上面会标明房票类型、购房地址、票面金额、政策性奖励金额、有效期限等信息,拆迁户或其直系亲属可以用这些房票购买“指定”新建商品房。实行房票安置的目的是,一般不再新建安置房。
广州实施房票安置政策后,传统的“拆房补房”模式可能已经结束。但如果拆迁户在一年有效期内未能选到合适的“指定”商品房,他们也可以要求货币补偿。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州成为首个实施房票安置的一线城市后,浙江嘉兴、广东佛山等城市也相继推出了类似政策。
嘉兴的房票政策与广州略有不同,有效期为两年,如果在有效期内未购房,则不能在有效期内兑换为现金。
至于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热衷于房票安置而非货币化安置,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货币化安置的成本过高,二是房票安置的操作性更强,仅限于购买本市指定楼盘,这不仅可以激活缺乏资金的项目,也确保了资源不流失给少数价值较高的头部城市。
第三,央行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大政策银行发放了3500亿元的抵押补充贷款(PSL),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房和城中村改造等项目。
PSL本质上是低息贷款,对熟悉2015至2019年货币化安置政策的人来说,并不陌生。直白地说,就是央行通过三大政策银行,以棚户区改造的形式,将资金发放给被拆迁的居民,这些居民拿到资金后,再去市场上购买商品房。
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的贷款仅针对全国21个一二线重点城市。这是一个明显的策略,旨在“保大放小”,底层逻辑是,许多三四五线城市的需求已经极限,无法进一步挖掘。
无论是城中村改造、房票安置还是PSL低息贷款,其本质目标都是一致的:拆除你的旧房子,给你房票或现金,让你去购买指定的商品房,人为创造购房需求,增加市场交易,激活房地产市场。
更深层次的理解是,这其实是帮助开发商去库存:开发商通过销售回款减轻库存压力,解决债务问题,进而在土地市场继续活跃,为地方政府创造财政收入。
有人可能觉得难以理解市场上形形色色的政策,但我们只需要明白一点:所有这些经济增长模式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地方财政的基础上,因此支持房地产公司、鼓励居民增加负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持地方财政收入,这是几十年来不变的逻辑。
房地产市场就像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其核心是价格持续上涨并总有人接盘。过去房地产公司通过大量借债扩张,本质上是利用了人口红利的周期,在所谓的好时机大举借债,结果一旦经济周期变坏,就会立刻崩溃。
在《繁花》中,有一个场景,爷叔对阿宝说:在纽约帝国大厦,从底部跑到顶部需要一个小时,但从顶部跳下来,只需要八点八秒。这种描述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过去二十年房地产市场的波动。
在正周期时,不仅是房地产公司赚钱,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甚至依靠房地产的各种理财公司和信托机构也都赚得盆满钵满。其中地方城市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不亚于任何一方,从去年到现在,许多城市都暴露出了财政不足的问题,即便是经济实力强大的上海,也开始显露出财政的隐忧,比如通过提高水价来预防未来可能的问题。
有人问,地方缺钱为什么不加大卖地的力度?这涉及到房地产市场的“矛盾三角”问题:既要严格控制新房供应,又要维稳土地财政避免地方债务失控,还要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
了解这一点后,我们也就能理解这段时间宏观层面采用的“城中村改造+房票安置+PSL”的综合策略的聪明之处:在不能大规模建设新房的情况下,不再增加供应,而是通过房票和PSL间接地向被拆迁户发放购买力,没有需求时,就人为创造需求。
这种策略明显地实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提升了购买力、创造了新需求,并帮助开发商去库存。
但我们必须清楚,广州在城市更新方面一直坚持“原址回迁”的原则,现在突然实行房票安置,即实行净地出让,无疑会遇到不小的阻力。实际上,市民也不是傻瓜,他们清楚哪种方式对自己更有利。
当然,这是政策初期的正常反应,我相信政府如果决定采用这种高风险的救市策略,必定有一整套的应对方案,比如到期后房票打折或作废,比如彻底堵死拆迁发钱的途径等,其核心目的只有一个:维稳地方财政,将超发的货币推向房地产市场。
许多人询问我2024年房地产市场是否会有所改善?即2024年的楼市是否会有大的变化?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好不好取决于是否有信心。
回顾过去几轮房地产牛市,每一次都是在居民部门信心非常强的时候出现的,比如2009年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16年的棚户区货币化安置政策,在住房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大量印钱发放给民众,自然增强了买房的信心。
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一季度,疫情结束之后,所有人都期待在新的一年中大干一番,充满信心,希望夺回失去的三年。但结果是,三个月后发现越是努力,越是赚不到钱,越是努力,业务越是不顺,于是开始向现实妥协。特别是民间投资,信心从极高骤然下降,只在一两个月之内。
说到目前的房地产行业,我没有看到足够的信号让民众在2024年冲进市场购房。直接来说,工资收入增长的信心未见提升,财富增长的信心也未显现。前者决定了大多数人的消费行为,后者决定了少数有钱人的投资逻辑,目前这两者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信心从何而来?我们之前讨论过这个话题,概括来说,信心建立在安全感之上。这种安全感包括政策的稳定性,避免政策频繁变动,同时也包括企业有稳定的订单。前者是企业持续经营的保障,后者是企业盈利的来源,当然也是就业者工资收入的来源,这是购买力的基础。
我用文字描述这一切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远非易事。
公正地说,未来房地产很难再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这就像即使我们现在想提升生育率,大力鼓励年轻人生育,也无法改变人口负增长的趋势。这是由整个基本面决定的,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
从更广的角度看,现在房地产面临的问题,根本上与老龄化、少子化、贫富差距扩大、需求减少等问题密切相关。说到底还是供需问题,因此实际上是无解的。如果只看出生率,我们未来长期面临的人口压力将是巨大的。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中美经济脱钩、日本高通胀导致的加息、俄乌冲突等重大事件,这些都对国内的投资逻辑造成了冲击——受宏观经济低迷的影响,这两年国内资产处于贬值通道,国内资金正在加速流向海外寻求避险。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不仅需要应对国内人口和住房的新变化,还需要时刻警惕全球局势对国内投资逻辑的影响。因此,目前的市场救援措施不应拖延,而应迅速行动,增大货币投放,最大化发挥货币的乘数效应。
好消息是,有传言称下周一可能会降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此前出台的房地产政策效果一般,尤其是接下来是传统的春节假期,市场预计将进一步冷却,另外,考虑到三四线城市的楼市压力,所以很可能在近期内调低贷款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