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5月28日,青少年抑郁支持平台“渡过”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通过线上会议发布《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41.8%的家长在孩子主动求助3次及以上才带其就医,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在会上表示,抑郁症防治的重要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造成大量延误治疗的原因多样,可能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孩子自身等因素。他呼吁学校打造心理友好校园,家长树立长跑意识,而学生自己也要加强科普知识的学习,尽量去体察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重视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报告建议,家长应积极学习和掌握抑郁症相关知识,密切关注孩子的情感和行为变化,尤其是当孩子多次表达心理困扰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据了解,此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覆盖东、中、西部地区,调查对象为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患者的家长,共回收有效问卷1622份,其中患者年龄范围为9-24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表示,近年来,中国青少年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并呈现出低龄化发展趋势。
“渡过”平台负责人李香枝表示,此次发布报告,旨在引起社会对儿童青少年抑郁问题的广泛关注,推动各界共同努力,形成有机联动机制,提升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营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超七成家长首次治疗选择心理咨询,对药物治疗存在偏见
在治疗方式上,报告显示,普适性的药物治疗并不是家长的第一次治疗首选,一定程度上与家长对药物治疗存在误解与偏见有关。多数家长在首次治疗时选择心理咨询(71.2%),其次是药物治疗(49.2%)和生活方式改变(41.2%)。根据家长对各种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评分,治疗方式的效果由高到低以此为: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心理咨询与治疗和物理治疗。
报告强调,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儿童青少年个性化诊疗方案,结合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干预。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心理咨询和精神科治疗的认识和支持,整合当前精神心理康复资源,提高儿童青少年获得有效治疗的可及性。
在嘉兴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总站,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在接听24小时心理与家庭教育咨询热线。目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已经覆盖了嘉兴全市各县区。 新华社发
患者首次休学平均年龄为13-14岁,平均休学1.71次
儿童青少年社会功能恢复主要指回归校园,恢复学业与社交。报告显示,有27.74%的孩子无明显症状,已恢复社会功能;有27.09%的孩子有残留症状,但已恢复社会功能;仍有28.79%的孩子有残留症状,社会功能未恢复;另外有16.38%的孩子持续有症状,未康复。总体上,家长认为孩子在家庭生活方面的恢复情况最好,工作学习的功能恢复最差。
调研发现,诊断情绪障碍的儿童青少年中曾经有过请假经历的占比82.3%,有过休学经历的占53.85%,平均休学次数为1.71次。第一次休学的平均年龄为13.74岁,主要集中在14岁。
李香枝认为,对抑郁症儿童和青少年来说,请假和休学可可能是生活中常态化事件,必须要面对的事情,希望学校在标准化的体制下,给予这部分群更比较灵活的请假和休学政策。
大部分家长(71.9%)认为休学对孩子的抑郁康复有积极作用。不过,大多数家长仍希望孩子尽快复学,但前期就诊延误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后期复学。同时,复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无法适应复学后的学习压力和标准化管理、新环境和人际关系等。
对此,报告表示,休学期间应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以帮助他们调整情绪,重建自信;建议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支持性的康复环境。
参观者在首钢园北京安定医院展台内排队体验AI抑郁测评系统。新华社发
两成抑郁孩子的家长有高抑郁风险,为普通人群的四倍
调研显示,有20.2%的患者家长有高抑郁风险,是全国普通人群的4倍。相较于女性,男性家长高抑郁风险的比例更高。近半数家长(49.20%)感受到重度照顾负担,这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也对家庭整体氛围产生了负面影响。李香枝也呼吁关注和支持抑郁症孩子的家长,同时关注家庭实际遭遇代替指责。
报告建议,开展针对家长的心理健康培训和支持项目,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并通过教育和宣传减少社会对家长的偏见和歧视。此外,报告呼吁社会和相关机构提供更多支持性资源,如家长互助小组、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家长缓解压力,提升心理韧性。
采写:南都记者郭若梅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