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初,贵州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如期举行,在这场汇聚了全省艺术教育精华的现场展演中,安顺学院地戏队带来的原创作品《地戏》荣获戏剧类一等奖。舞台上,地戏队员们惊艳亮相,用安顺地戏传统的弋阳唱腔,精彩生动的表演,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创新演绎了一出《五虎平西》选段,获得全场观众持久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次展演的成功绝非偶然。除了学生们平时的勤学苦练,更离不开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老师们的辛勤指导和付出,体现了安顺学院在艺术教育中对本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安顺学院体育学院教授李翀告诉记者,安顺学院地戏队原创作品《地戏》巧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表演元素,让观众在感受古老文化韵味的同时,也见证了传统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活力。
在短短几分钟精彩表演的背后,是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带着疑问走进安顺学院,探寻安顺地戏传承的足迹。
“咚咚咚咚——咚锵咚锵咚锵——”走进安顺学院体育馆内,跟随鼓声伴奏,指导老师陈国四一旁指导,十余名学生腾、挪、转、移,忽而低声吟诵,忽而高歌呐喊,一招一式间演绎金戈铁马,一唱一喊中透露屯堡腔调,一个个灵动的身姿精彩呈现了国家级非遗安顺地戏的独特魅力。
安顺学院大二学生刘冲在练习中格外投入,在停下来的间歇,他告诉记者:“学习安顺地戏,通过演绎革命故事,让我感受到了屯堡人那份家国情怀,深刻了解了这段厚重的历史文化。”刘冲表示,地戏学习让他们逐渐明晰了奋斗的目标,地戏带给他们的是成长、是精神品质的提升、是不断前行的勇气,亦是团队合作的能力。
李翀介绍,这是安顺学院的特色公选课——安顺地戏课堂,也是安顺地戏首次进入高校开设课堂进行教学。一直以来,安顺学院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进地戏进校园,激发了广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喜爱,培养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艺术审美素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是主阵地,青少年是生力军。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会长曹松说,为了大力推进地戏文化进校园,丰富校园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积极与安顺学院对接交流,安顺地戏于2023年4月正式走进安顺学院,成为公选课之一,每周2个课时,协会成员成为地戏课的指导老师。
作为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副会长,跳了30多年地戏的陈国四勇担教学之责,他说:“刚开始很多学生对安顺地戏知之甚少,选择这门课程也是出于好奇。开班后我们从理论知识开始教学,逐渐到形体动作和唱腔的教学。最难的就是语言问题,地戏的唱腔是古老声腔——弋阳腔的遗存。不过大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非常强,大家都在慢慢进步。”
安顺地戏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屯堡人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安顺地戏的传承和弘扬,任重道远。一年来,安顺学院地戏班开班教学100余人次。
黄华是安顺学院地戏班开班的第一批学生,当被问及与安顺地戏怎样结缘时,她笑了笑回答道:“我是偶然机会选择了安顺地戏这堂课,刚开始是不感兴趣的。但通过老师的耐心讲解,并且走进天龙屯堡等屯堡村寨进行了学习调研,感受到六百年的大明遗风和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安顺地戏和屯堡文化背后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
“安顺地戏的学习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我们更深层次地去体会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家国情怀和忠义仁勇,把扮演的角色给‘跳活’了,那才是真正展现出了地戏的艺术魅力。”谈到地戏的学习,同样是地戏班第一批学生的陈佳允有说不完的话,安顺地戏对她而言有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好奇和喜欢,她不仅报名了地戏班选修课,还主动争取成为了安顺学院地戏协会会长。
安顺学院地戏班开班不久,为了让地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安顺学院秉承“服务地方、传承文化、和谐发展、特色兴团”的发展思路,在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的帮助下,成立了安顺学院地戏协会,不仅让参加协会的同学们学习到了一项本领,更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安顺地戏背后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戏剧价值、社会价值等。
看着越来越多学生喜欢并学习安顺地戏,李翀表示,安顺学院传承弘扬地戏文化的道路才刚开始,下一步,学院将和安顺市地戏文化协会积极沟通配合,立足脚跟,守正创新,不断增强屯堡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深入实施非遗活化传承,在唱词和舞台表演上下功夫,积极拓宽推广宣传安顺地戏的方式和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喜欢安顺地戏。
来源《安顺日报》
编辑 赵雨思
二审 王太师
三审 李玲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1121万获赞 101.5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