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消失”许久的周其仁参加了一场规格极高的座谈会。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是较少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

回顾2018年、2020年的两次,有很明显的纠左的味道。

但这次会议,重要性又更强于前两次,因为三中全会即将召开。

大会之前的充分调研酝酿,是惯例。

所以会议公报,以及和参会人的身份、主张就可以从侧面分析三中全会会围绕什么方面进行改革的问题。

那么周其仁,这位可以说被归为“公知”,右倾,经济学观点上讲“自由化”的学者,在会议上赫然出现,就显得意味深长。

来看公报原文:

“座谈会上,国电投刘明胜,深创投左丁,安踏丁世忠,浙江传化徐冠巨,博世中国徐大全,香港冯氏冯国经,北大周其仁,中宏院黄汉权,社科院张斌等9位企业和专家代表先后发言,就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发展风险投资、用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治理体系、优化外资企业营商环境、推动香港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等提出意见建议。”

按照行文顺序,周其仁的意见建议集中在“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

很明显,这是一个关于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

不过熟悉周老师的学术观点的话,就知道周老师其实并非研究收入分配问题的专家。

注意到周老师参会的人非常多,所以上个周末,关于周其仁的文章就很热门。

一篇《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广为流转。

站长看了,主要讲的是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和解决方案:改革和创新。

创新没什么好说的,关键是改革,此文中,周老师的观点是把体制成本降下来。

如果诸位不熟悉周老师的一贯主张,那么你看这篇不讲具体改革措施,非常务虚的文章,会觉得不明所以、空中楼阁。

去解读周老师为什么成为座上宾,也会显得文不对题。

在站长看来,其实要理解周其仁,关键是一个词:“产权”。

先不说周老师对制度经济学大师科斯的推崇,光看他出的书就会明白。

这些书其实翻来覆去,就是在讲产权问题。

那么产权问题,又如何与改革、与降低体制成本、与“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联系起来?

回顾中国的改革,其实说白了,就是把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合法化。

改革的过程伴随着老百姓做的很多合情合理但可能违法的事情,但政府给“合法”了就可以。

无论是“投机倒把”、雇工剥削、包产到户、乡镇企业、支付宝.....其实都是此类。

也就是说,领导者要“愿意用自己的权威,为自发的改革实践提供试验的保护和合法的承认”。这也是改革的逻辑之一。

换言之,某件人民群众在做的合情合理的事,如果合法化,既降低体制成本(管理部门执法成本、管理对象违法风险成本),又“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

一层层的抽丝剥茧后,也行你已经瞧见了端倪。

但这里又牵扯到另一个问题:谁在改革的进程中获得感最少呢?

周老师其实有非常鲜明的答案:农民。

引用一段《改革的逻辑》原文:

“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农民得到了农产品买卖和打工的权利,但绝大多数农民还是很少分享城市化带来的地租收益。”

周老师的政策主张,也就呼之欲出了。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自由的土地市场,让农民拥有合法处理其土地资产的权利。

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98年的房改,让城里人拥有房产转让的权利,这就是城里人的“财产性收入”,让一部分人享受了城市化的地租收益。

城里人可以,为什么农村人就不行?

没有自由,何来繁荣?

产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权利文书,而是一套抽象的制度体系和政策安排。

当然,这里更涉及到复杂的利益格局洗牌的问题。

所以站长认为,三中全会可能在土地市场改革方面有非常大的政策举措,而且是载入史册那种。

为什么站长会有这个大胆判断?

来看官方口径的“三次分配”。

既然是“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分配问题,那么就不得不提到三次分配。

很明显,一次分配是最关键的分配,效率最高,受惠面最广。

那么在目前这种局面下,要破局,唯有在土地这个体量最大的领域做文章,才最符合常理和逻辑。

好了,最后再推荐几篇相关内容的研报:

《政策分析-【中信建投政策研究】三中全会观察系列报告(一):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中信建投[]-20240508【21页】》

《宏观研究-中央深改委第四次会议解读:土地改革的重要信号-天风证券[宋雪涛,张伟]-20240224【6页】》

《宏观研究-【粤开宏观】土地财政引发的挑战及应对-粤开证券[罗志恒,方堃]-20240219【16页】》

另外,要理解这背后的一系列脉络和逻辑,推荐大家看一看兰小欢的《置身事内》这本书,现实问题分析和政策建议其实和周老师的大差不差。

举报/反馈

价值目录

6220获赞 3368粉丝
有观点的研报下载站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