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城市特色,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数十万名高科技人才。即便是他们,也时常会碰到搞不好科研、写不出论文的头痛事。
5月18日,东莞首个医联体科研门诊在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开诊,麻醉科特聘教授夏正远、广东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熊兴东教授一对一“把脉问诊”,直击科研痛点。
这是自2022年6月18日,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在东莞率先创新设立科研门诊后,积极深入推进校地共建,凝聚大学智慧,想方设法帮助东莞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有益尝试。
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院长邵义明教授表示,科研门诊的服务对象并不是患者,而是受到科研工作难题困扰的医务人员,目的是为愿做科研、想做科研、能做科研的医务人员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科研服务。无论是“科研小白”还是“科研老手”在学术研究上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寻求科研门诊专家的帮助。
科研门诊第一次开诊时,来自广东医科大学的何志巍教授、徐军发教授、黄遵楠教授、谭健烽教授、樊翌明教授五位业内一流专家一起坐诊,“就诊”的医务人员络绎不绝,他们抢到了珍贵的“门诊号”。
这一天,产科副主任柏智为解决第二、三胎手术分娩导致临床并发症多的问题拟申请“粤莞联合项目”,就如何操作向专家教授进行“问诊”。专家给出的主要意见是:联合多家医院一起来完成,收集大量的、完整的临床资料再结合大数据分析,获得一个标准公式或评分标准,形成国家级指导意见。
科研门诊广受好评。之后陆续收到来自产科、康复医学科、肛肠外科、急救中心、老年病科、肝胆外科、精准医学科、检验医学科、儿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医生的咨询申请表,内容涉及项目申报、论文撰写、成果转化与奖项申报、数据统计等。
2022年7月2日,科研门诊再次开诊,特邀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新光教授为临床医务人员“把脉问诊”,科研门诊由此步入常态化“开诊”模式。
事实证明,科研门诊是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科研水平的良好平台,营造了利用基础科研促进临床医学发展的大氛围。随着人才的不断引进与大学的不断支持,医院科研水平得到飞速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
校地共建三年,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实现东莞市医疗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省市级科研项目立项创新高,各层次科研项目立项达114项,院内项目立项达100余项;立项经费合计超过6000万元;发表SCI论文258篇(中科院二区及以上论文150余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1600),申请专利59项,出版译著、教材等著作35部。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科研门诊从原本只面向本院医务人员,扩大为面向东莞市东南部新型健康医联体内所有医务人员。
今年1月22日,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牵头成立了东莞市东南部新型健康医联体。作为东莞第一个片区医联体,成员包括来自塘厦镇、清溪镇、凤岗镇、樟木头镇四个镇的16家医疗机构。
东莞市东南部新型健康医联体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将搭建医院管理、医疗技术、医学人才、教学科研的合作平台,实现医联体共建、共享、共赢,打造区域医疗合作典范。医联体科研门诊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
邵义明教授表示,医院通过常态化开展科研门诊,发挥“咨询、诊断、指导”的作用,邀请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对医务人员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东莞东南部所有医疗机构共同提升科研能力,更好推动东莞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文/广州日报记者 汪万里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