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异种移植领域取得新进展,但排异反应等问题仍待解决。复旦大学朱同玉称,异种移植案例生存期未超两月,需持续研究突破基因编辑等难题。
摘要由平台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 乔芮)“首例活体人的异种肝移植手术、首例猪-人肝肾联合异种移植……最近出现的多个‘首例’值得欣喜,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异种移植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科学家们沉下心来好好研究排斥反应等诸多问题。”
5月24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朱同玉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人类异体器官移植的关键不在于移植本身,而在于基因编辑后的器官能让患者获得多久的生存,即是否攻克了基因编辑、排斥反应等诸多难题。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将610克转基因猪肝脏移植到一位肝癌重症患者身上。医院供图
继5月23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宣布完成首例猪-人肝肾联合异种移植,5月24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报告了一个“世界首例”——成功完成猪肝移植给右叶巨大肝癌病人,目前患者已经可以下地行走,身体状况良好。
2022年以来,国内外异种移植领域进展频频。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今,全球猪-人异种移植领域至少已进行10例手术。
在朱同玉看来,2022年1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成功将一颗猪心脏移植到一名心脏病患者体内是近年来猪-人异种移植领域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历史性突破。此后的诸多移植案例均为在此案例技术上的完善与探索,新的里程碑式事件仍未到来。
“目前的异种移植,尤其是活体异种移植案例,无论是数量还是生存期均远远不够。”朱同玉称,哪些排异反应尚未发现?编辑哪些基因更有效?这些都是非常重要而又需要长时间探索的科学问题。
朱同玉认为,“目前的人体异种移植案例生存期均未超过两个月,这一点还是比较遗憾。如果能存活半年不排斥,这个时候应该可以说是在基因编辑上取得了一个重大的突破。”
举报/反馈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2882万获赞 93万粉丝
人民日报直属健康媒体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