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吉林新闻5月25日电 (谭伟旗 霍睿)24日,吉林大学召开主题纪念活动——“我的中国心”吉大人科研报国故事分享会。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校长张希,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出席活动。
吉林大学/供图
“团队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政治学研究的转型,找到了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效路径;基于中国现代化创新实践提出了团队学术研究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新型现代国家……”作为第一位科研报国故事分享者,吉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学阐释”创新团队负责人、教授周光辉说。
周光辉结合自己以教师为职业、以研究政治学为专业的人生经历,真情讲述了团队转向中国现代化实践研究取得的成绩和突破,展现了团队助力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动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宗旨,体现了吉大科研人以求知的方式与时代同行、以求索的精神与祖国同向的使命与担当。
“四十年,四代人,初心和使命让我们成为一个能征善战的集体,这是一支御光而行、弦歌不辍的团队,这是一串朴素而发光的名字……”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吉林大学特种工程塑料研发团队成员、教授王贵宾眼中,科学是一个有着恒久魅力的话题,驱动着几代科研人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目标和追求。
“在国家的支持下,吉大人经过艰苦奋斗,实现了某种关键新材料的自主创新,拥有了中国的自主知识产权。”王贵宾讲述着团队的科研报国故事,心中满是骄傲和自豪。“这就是我们吉大人、化学人、特塑人,我们秉持着投身科研、报效祖国的信念,传承着黄大年精神,为科技强国、民族复兴贡献着力量。”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团队成员高超师从教授孙正聿。高超从引领团队建设的“大先生”、用“团队精神”建设团队两个维度进行了分享,展示了团队深厚的学术积淀、扎实的理论功底、完善的人才梯队和突出的研究成果。
高超表示,团队承担了“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研究”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发表了一系列引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六部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学问上相互欣赏,在相互追问、相互批评中推进学术研讨,是团队成员始终秉持的准则和信条。
雪地车、雪龙船、中山站……吉林大学极地科学与工程研究团队成员、教授张楠的分享,揭开了南极科考的神秘面纱。
常年平均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冬季最低气温甚至突破零下90摄氏度、时常刮起十级以上的大风、大风把地上的雪吹到20几米高……在张楠声情并茂的讲述中,一位位睫毛、眉毛、胡子、头发结着“冰碴儿”、手脚冻到麻木的吉大极地科考工作者,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现场听众面前。
2011年至今,张楠所在的团队参与9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4次国际合作南极考察以及3次国际合作北极考察,共派出考察人员41人次。张楠说,每次去南极,他都会将随身携带的五星红旗插在作业点周边。“在白茫茫的极寒之地看到一抹熟悉的红色,想着我们是代表着国家完成艰巨的科研任务,心中无比自豪。”
从土壤到月壤、从“嫦娥”到“天问”、从“玉兔”到“祝融”,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吉林大学仿生科学与农业工程教师团队成员、教授邹猛以构建亚洲最大的月面试验场、火星车唯一的一次高校系统试验、小行星采样返回的七颗“螺丝钉”三个故事,分享了科研团队近20年来参与中国行星探测事业的实践和探索。
邹猛表示,团队取得的成果和荣誉,离不开全体吉大人的鼎力支持和倾心帮助,学校永远是科研工作者们最坚强的后盾。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深耕已知、求索未知,书写了科研工作者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和锲而不舍的奋斗,吉大科研人参与太空筑梦的脚步永不停歇。
“4.02秒”,突破110km/h,荣获直线加速项目亚军,是迄今为止中国车队在德国赛竞速类项目中所取得的最好名次,展现出堪称惊艳的“中国速度”;“0.3毫米”,决定了碳纤维-陶瓷材料通风制动盘能否承受得住赛道的残酷考验;“600杯咖啡”,使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周岁的年轻人迸发出极强的战斗力;“17年”,从2007年成为肯赛节能车队的首批队员到担任指导教师,吉林大学学生赛车队指导教师王达与吉大“赛车人”一起,书写了车队的传奇……
王达表示,时至今日,团队拥有近300名师生,包含“肯赛”“吉速”“吉智”三大实践平台、五支车队,涵盖汽车、机械、材料、管理、交通等多个学科。吉大“赛车人”立志成为实现民族汽车强国梦的“青春引擎”。
吉林大学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装备研发团队成员易晓峰的分享围绕“国内第一台核磁共振找水仪”展开,团队研制的核磁共振找水仪打破了当时国际上只有法国一家公司能够生产的垄断,成为了国内第一台地下水直接探测装备,填补了当时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
易晓峰结合自身的科研工作经历,讲述了从初入科研团队时“对科学研究的懵懂”,到“参与西南抗旱找水工作、累计找到水源地15个,为近30万人生活和农业用水提供保障”时“对科学研究的坚定”。
易晓峰说,他们在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林君的那句话:“只有把研制的仪器系统用于实际解决国家急需,才算是真正的研究成果,才对得起国家对我们的培养”。
吉林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全校正处级领导干部,全国高校、吉林省高校、吉林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吉林省、吉林大学“黄大年式科研团队”代表,故事分享会科研团队成员,2023年新入职教师及部分师生代表现场聆听分享。(完)
举报/反馈

中国新闻网

4110万获赞 645.7万粉丝
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由中国新闻社主办
北京中新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