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依赖效应定义

药物依赖性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躯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要连续或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要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停药引起的不适,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耐受。用药者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产生依赖性。

二、成瘾及手机依赖概念

“成瘾”这一概念最初来自药物成瘾(如毒品成瘾、酒精成瘾等),以后又被引用到赌博成瘾和游戏成瘾等行为成瘾之中。一般认为,成瘾是指对某种物质或行为产生了心理依赖。[1]随着手机的快速普及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手机似乎已经与现代人深深捆绑,只要一刻不在身边就让人坐立不安无法专心,而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则更为常见。

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而言,他们正处在自我统一性确立的时期,其内心充满成长过程中的冲突与不安,尤其当发现自我设计的理想人生与现实难以达成一致时,痛苦和迷茫使他们需要释放精神压力,需要情绪迁移。从手机的特点来说,手机具有功能性、可操作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独有的特点,迎合了大学生的心态,而且“手机的基本功能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人类孤独所引起的焦虑”。[2]

图 一:网络是捷径也是囚笼

三、案例分析

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各地的2077名大学生发起关于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近七成大学生正在克服手机依赖。

就读苏州大学大二年级的张同学说:“我总是会不自觉地打开手机,看看微信和QQ有没有红点显示。”对于她来说手机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看到手机上有新消息提示,张麦会迫不及待地打开页面,看看有谁找她,或者又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如果手机长时间处于息屏状态,她心里或多或少会感到失落:“超过3小时没人给我发消息,我就会觉得不自在。”于她而言,手机已经成为她和外界联系的重要工具,已经对手机使用产生了强烈的持续的渴望感和依赖感。

图 二:缤纷的手机世界

在山西读书的张同学因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导致颈椎变形、压迫血管。张同学表示在上大学以前偶尔也会脖子疼,但上大学之后用手机学习、社交、休闲的时间变长,颈椎问题更加严重,甚至还会突然头晕,让她不得不开始接受每天一小时的针灸治疗。

图 三:“低头族”

在资讯爆炸时代中,信息更新较快,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信息压力,它促使着人们不断地寻求信息,大学生更是不例外。重大新闻事件的传播中,手机短信以最快的速度,最广的范围在手机用户中传播开来,在第一时间抓住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手机的这一特性,足以能刺激21世纪大学生的时代嗅觉,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降低大学生由于信息缺乏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并消除自我在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手机能获得大学生的青睐。由此大学生一旦对手机过分依赖,就很容易形成手机成瘾症。[3]

小结

手机是药物依赖效应中的“药物”,而当“药物”和机体长期互相作用后,产生依赖性的精神状态和躯体状态是难以避免的,失去手机也让人产生难受的“戒断反应”,表现出许多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建立清醒的自我认知,专注于现实生活,探索寻找和投身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上才是缓解这种药物依赖效应最好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刘树娟,张智君.网络成瘾的社会-心理-生理模型及研究展望[J].应用心理学,2004(02):48-54.

[2]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01):66-69.

[3]韩登亮,齐志斐.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举报/反馈

奥斯卡小糖人

1431获赞 94粉丝
传播学人的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