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内经》中又有“瘜肉”一称,《灵枢·水胀》谓:“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而痰、瘀、湿是导致胃息肉产生的病理产物。

此外、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湿热蕴结等都是导致肠息肉反复发作的根源。

之前我遇到一位肠息肉病人,多次治疗无果,经人介绍找到我,发现他之所以久治不愈,反复发作,就是因为肺气不足的问题。

学生在一旁十分好奇,问我“老师,肠息肉不应该是胃肠吗?怎么跑到肺那里去了。”

这就要聊一聊中医观念的气道、水道、血道。

01气道

西医认为的气道,只是从鼻腔经咽喉到肺的呼吸道和气管。

但是经常打坐或是练过气功的人都知道,当我们用腹式呼吸进行调息时,能明显感觉到,会有一股气息自胸腔而下,沿着胃的后方紧贴着脊柱经肾区,到达腹部!这就是所谓的“气沉丹田”。

显然,是有一条气道,从肺连通胃肠的。

中医认为,“息肉”不论长在哪里,都与人体的“气机”流通不畅有关,而“气”在身体内是需要畅通运行才可以的。

肺气通过鼻子与天气相通,而大肠内的腑气则通过魄门与地气相接,人体通过上(鼻)中(肺)下(肠)三位形成一个循环的整体,与天地气机相连通。

如果“气”阻滞了,那么外邪就会存留于体内,形成“瘀”,从而产生息肉。

02

中医心脏主“生气血”,脾脏主“运化气血”,所以中医之脾气实质就是血液的调和融合,这就是“运化”之意。

打个比方,我们中医看病通常会问“口干不干”?人之所以会渴,是因为血液意欲得到水来润血,稀释血液,这也是血浑浊则流动缓慢的缘故。当血浊流缓,我们会用热药,热食来推动它,使它活动起来。但热药热食会令血液膨胀,从而使血管之藏血更少,导致血更虚。反之,寒药寒食会导致血液缓重难行,脾胃运化无力,气血瘀滞,导致身体各处出现结节,息肉等病症。

知道这点后,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脾胃虚弱也会导致肠息肉反复发作的。

那么怎么治疗呢?

首先打通脾胃经络。

身体长了息肉的人除了拍打足阳明胃经,还要拍打足太阴脾经,以提高脾主肌肉的功能。

拍打的目的,就是让气血对冲作用变强,水力强大就能将河道里的淤泥给冲洗干净;人的脏腑血脉冲力冲劲足,身体哪有痰气粘腻的息肉、结石呢?

其次,调整坐姿。

低处的木头凳脚容易腐烂,森林里倒下的树木容易长木耳,菌类菇类喜欢长在低处,因为低处有湿,湿腐万物。

同样,长期坐车、坐沙发、坐凳、卧床,湿不是在屁股就是在背,要么在腰。久而久之,骨刺突出,息肉、包块、瘤子一一到来。

所以,我们平常有条件的时候,应该将双膝并拢,呈跪坐姿态,这叫升阳除湿,早在几千年前,老祖宗就教会我们了。

03

肾主水,中医认为气血为生化之源,先天是肾,后天是脾。所以,气血不够要首先要找肾,只有把先天不足补齐之后,人体才会慢慢恢复生机,后天之本就可以慢慢建立起来了。

干旱荒芜的田地,当水利道通,有水灌溉的时候,田地又活过来了,水利不到田就荒芜像沙漠一样。

所以,肾虚也会导致肠息肉的发生。

04

不管是气道、血道还是水道,身体一虚弱,阳气不足,身体内就容易长息肉。所以,我们要好好补补我们的身体。

首先是补觉。

大部分大病、重病的人都有长期失眠、睡不好觉的毛病。睡不好觉,健康就没保证,因为人的精气神是在睡眠中恢复的,就像手机在不用的时候去充电,没电就用不了。

但是现在年轻人睡得越来越晚,天天熬大夜,这样子透支能量,身体怎么能好呢?

其次是补运动。

《黄帝内经》有言:其畜牛,其谷稷。

意思是牛的性德能补脾。牛有两个性德:

第一个是勤劳耕地;

第二个是任劳任怨。

这可不是大家所理解的字面意思。

勤劳耕地,就告诉我们人保持四肢的灵活,不要过于懒惰,退化四肢,否则脾胃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这叫脾主四肢。

而任劳任怨,就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要守住一条——不抱怨,因为你一抱怨,就代表你的情绪是郁结的,气郁伤肝,肝克脾土,所以我们要保持情绪稳定,活得轻松自在一点。

最后是补绿食。

肠息肉之所以高发,是因为如今的生活变得更好了,人们天天大鱼大肉的吃,不克制肉欲,肉吃得多了,肠道蠕动变得困难,导致便秘,毒素长期积攒于体内,形成息肉。

所以大家要学会规律饮食,多吃绿色蔬菜,补充膳食纤维,刺激肠道蠕动,才可以预防肠息肉的发生。

举报/反馈

五株济世

14.6万获赞 6.8万粉丝
弘扬和促进中医文化传承发展
李全胜,中医专业 副主任医师 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