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小伙子王刚(化名)由于长时间熬夜玩手机,生活作息极度紊乱导致身体机能严重受损,突发脑卒中,虽然被抢救回了性命,但是却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在突发疾病前,王刚每天熬夜到深夜,早上又起不来。然而有天上午10点,他的母亲见他还躺在床上,便走进房间试图唤醒他。
只见王刚躺在床上,呼吸沉重,小便失禁,无论其母亲如何用力,都无法将他唤醒家人立刻拨打了120,将王刚送至上海冬雷脑科医院。
到医院后,经过头颅CT扫描,发现患者颅内大量出血,双侧瞳孔散大,诊断为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溢血。
确诊后,神经外科浦奔放医生立即对患者进行了手术。虽然手术成功,但令人痛心的是,如今的王刚生活无法自理,始终躺在床上。
脑溢血在医学上被称作出血性脑卒中,这是一种严重疾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致死致残率高。
浦奔放医生告诉记者,“对于脑出血患者,如果出血量较小,比如20毫升以下,通过及时治疗恢复的可能性较大。然而,一旦出血量超过30毫升,就需要及时进行开颅手术。如果出血或梗塞发生在脑干、丘脑等重要脑功能区部位,即便出血量较小,也可能导致致死致残的严重后果。”
脑卒中看似与年轻人相距甚远,然而它正日益频繁地发生在我们周围。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达1242万,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离世。
为何年仅30岁的年轻人也会患上脑卒中呢?
据介绍,生活压力的增大,饮食结构的改变、作息的不规律,以及对于高血压的忽视等因素,已成为当前威胁年轻人健康的四大主要因素。
“从目前实际接诊脑卒中的情况来看,50岁以下的脑卒中人群还是占了较大比例。其实,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身体健康,避免长时间熬夜,保持规律作息,加强锻炼,注重饮食均衡,及时释放压力,对预防脑卒中至关重要。”浦奔放表示。
脑卒中“年轻化”提早预防是关键
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
专家提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饮食均衡,及时释放压力对预防脑卒中至关重要。
据权威资料统计,脑卒中已连续七年位居我国致死性疾病的首位,第五位才是人们常常谈之色变的癌症。
了解脑卒中的症状和预防方法,能在关键时刻挽救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如何快速判断脑卒中症状?判断自己是否有脑卒中的症状可通过FAST原则:
一看脸(Face):
观察平时微笑的时候,是否出现口角歪斜,面部表情不对称。
二看手(Arm):
上举双臂握拳,是否出现单侧肢体无力的情况。
三听说话(Speech):
重复一句话,或是回答自己的姓名、年龄、电话号码等信息,观察是否答非所问、口齿不清或意识模糊。
四抢时间(Time):
以上三条只要任何一条满足,均要考虑患者出现脑卒中的可能性。
此时应迅速前往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救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时机为起病的4.5小时以内,此时开展静脉溶栓是黄金窗口时间。此外针对颅内大血管闭塞可进行取栓及支架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血流流通。
举报/反馈

新民晚报

4092万获赞 192.2万粉丝
阅读上海的第一选择,你在上海的生活助手
新民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