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也有人私信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学心理学,心理问题反而还更严重,在这里我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
在自我防御机制理论里面,有个概念叫做“抵消”。这个抵消不是我们生活中物品交换相互抵消的概念,而是指一个人不能接受的行为,或者无法面对的事情,他们会用相反的行为进行面对,试图来缓解内心焦虑的手段。
例如有的人说话比较快,经常会言不由衷,在表达的过程中突然说了这么一句:“今年运气太差了,真不开心,下半年我可能就会死掉喽!”
这是一句玩笑话,并非真心,有的人说了之后,他就会后悔了,觉得这行为不妥,于是他会马上否定之前的说法,说:“哎呀,今年是龙年,算命的说我会有好运气,应该不会死吧?”
说了一句不吉利的话,马上人就会否定,然后换个说法,用肯定的例子来进行心理安慰。
像这种行为,就是自我防御机制里面的“抵消”手段,缓解压力的形式。
从理论来讲,抵消这个行为偶尔进行对人缓解压力是有利的,某些时候它也有自我调整以及积极改善认知的过程。我发现之前做的事、说的话不对,意识到有问题,然后就去改变,用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处理。
这算是人面对问题心理具有良好的活动变化。
然而事情有利就会有弊,凡事太过了就会出问题。有些人的内心防御太强了,对于抵消已经超出了自我面度以及合理调节的地步。自身出现问题,他们采取的是“回避和不去面对”的状态。
这种回避,实际上是畏惧困难,还有就是给自己找理由不去解决的过程。
比如有个学生要参加高考,他的数学成绩很差,怎么学都学不好。按照正常的角度来说,此时最有效的解决策略是寻求老师的帮助,积极询问,或者是请家教,找个懂数学的人来教他方法。
在做题还有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给一些技巧,让这个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
可是有的人呢,他就不会这么做,而是会买“参考答案”。题目不会做,他就去书店,把习题的答案买过来,然后对着答案抄一遍,并且鼓励自己说:“我数学考这么差,学不会,我自己看参考答案好了,看懂了下次做题就会做,不会考试考不及格。”
有没有发现,这个学生的做法存在问题?就是他学习数学的方法错了。明明是不懂,不理解解题思路,他想出来的办法居然是“看参考答案去理解问题”。
这里面有没有融会贯通、学会解题的思路,他是一点都不知道。
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应用题稍微变个说法或者形式,他就不会做了,即使看了很多遍参考答案,他考试也会依然懵圈,陷入考试失败的结果里面。
换成心理学,它也是同样例子。一个人出现心理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通过咨询、倾诉等手段来解决自身的情绪压力。
有的人出现心理问题呢,它不懂得求助,会把“学心理学”当成解决问题的手段。我有问题,心理学书上有答案,我就照着答案去面对、去解决就好了。
殊不知人的心理问题,它跟数学题一样也是变化多端,每个人的情况、创伤和经历的事情不同,那么去面对以及解决的思路也是大相径庭,这是不能按照教科书生搬硬套去面对的。
不仅如此,生搬硬套还会造成贴标签的压力,反而还徒增许多烦恼。
明明自己没那么严重的,或者问题是某个部分引起,结果看书强行给自己套症状,还把问题弄复杂了,耽误了之前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
所以对于心理问题,最好的面对方式还是科学救助。你可以学心理学,这没问题,但与此同时,你也得寻求别人的帮助。一边看书调整,一边去改善心理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