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
今天,5月25日,是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5·25”的谐音为“我爱我”,提醒大、中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数量攀升且呈现低龄化趋势。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尤为必要。新时代,如何科学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守护好青少年心理健康?一起关注。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总体呈上升趋势
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给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青少年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的内心也不断受到各种冲击。《202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显示,近30年来,心理卫生问题在18岁以下人群中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据估算,在10-19岁的青少年中,有超过13%的人患有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精神疾病。抑郁症已成为导致青少年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与世界状况相比,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群体中有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俞国良教授对近10年来(2010-2020)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体检出率为18.9%,内化问题总体检出率为20.0%,外化问题总体检出率为11.7%。其总体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抑郁与睡眠问题(均为22.2%)、自伤行为(20.1%)、焦虑(18.1%)、自杀意念(13.6%)、自杀未遂(3.3%)。国内外研究报告中这些现实而残酷的数字背后,是不得不正视的严峻事实:儿童青少年正遭遇心理健康风险。因此,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尤为必要。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持续关注健康中国建设,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了“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等八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为有效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构建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面临哪些挑战?
进入新时代以来,从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到大中小一体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工作持续完善,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质量提供了保障。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一是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更加多样化。数字化发展拓宽了青少年学习求知与人际交往的方式,也给青少年带来了诸多潜在心理风险。例如,长期沉迷于社交媒体不仅占用大量时间,导致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不良影响,而且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很多新型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上课时因不能使用社交媒体而产生错失恐惧;线上社交过多,长时间缺乏线下实体社交,导致青少年产生正面评价恐惧甚至社交焦虑;无法及时回应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使青少年产生数字压力。当社交媒体使用伴随数字压力时,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情绪是几乎所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外显特征,对此需要了解青少年情绪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心理问题。总体而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避免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简单化或者单一化为焦虑、抑郁问题。
二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更加多元化。依据生态系统理论,以往主要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方面剖析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遗传基因、人格特点、认知风格、生活方式等是主要的个人因素;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班级氛围等是主要的学校因素;家庭功能、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是主要的家庭因素;社会文化、社会规范、社会稳定性等是主要的社会因素。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个体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到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外部环境也会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个人和环境风险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发挥作用,而是和其他因素之间共同产生影响。有时多个风险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环境,这会增加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产生风险因素的累积效应。这种风险累积效应可能表现为多种风险与目标结果之间的作用方式不是线性的,而是特异化的作用模式。显然,依据传统理论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可能出现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各自运转,难以发挥合力的状况。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系统性有待提高。
三是心理健康测评精准化有待加强。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需要具备科学的测评工具以精准测量其心理健康水平,准确刻画其心理健康状况。当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测评主要采用量表的形式,使用的测量工具主要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Test, MHT),《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等。这些测评工具曾经为我国早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测量工具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测量精准度还有待提升。例如,SCL-90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但主要适用对象为成年人。其他测量工具也存在着常模久远,测量内容范围有限等问题。
四是心理健康服务形式有待丰富。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宣传、个体辅导、团体辅导、朋辈心理辅导等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形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流于形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当前青少年更倾向于含有科技成分、能够带来真实体验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以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兴心理健康服务科技设备应运而生,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建设带来了新的可能。未来心理健康干预可综合考虑将数字干预技术与人力资源相结合,虚实结合,使用数字化技术全方位为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如何科学构建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首先,要立足于中国青少年实际,直面出现的心理健康新问题。抓好做实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研究,探究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成因,总结哪些问题是中国青少年所特有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要研制和开发符合教育实际的测量工具常模标准,精准测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准确刻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我们不仅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积极的方面,即青少年自身有哪些积极资源可以帮助其抵抗外界环境可能带来的风险。心理健康测评应从问题和资源两个视角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展开测量。
其次,构建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既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科学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时,要充分认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能力目标、主题设计、方法选择上要与学生年龄和发展水平相适应。例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社会情感技能的发展有许多持续的积极影响,包括促进认知技能的发展,促进人际关系的成功,降低和减少抑郁、焦虑以及高风险行为的发生。
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指导、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等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缺乏往往是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层次因素,因此,在构建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要注重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同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关于青少年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目标也应有明显区分。
此外,在以往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基础上,可以考虑融入时代特色。例如,在传统心理健康知识结构中,增加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规范、社会行为准则、以及如何应对紧急情况等;在传统心理健康服务方式中,增加数字化的服务形式;在传统心理品质中增加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由于有社交焦虑或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和年轻人更有可能使用社交媒体寻求支持或缓解症状,因此减轻数字压力的主观体验可能比通过减少社交媒体使用来减轻心理症状更为有效。
最后,运用现代化技术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质增效。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借助科技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
一方面,抓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契机,以获取青少年丰富的多模态数据(如语音数据、文本数据、生理数据等),尝试并采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法来表征和建模这些高维的、非结构化的、自然产生的数据与其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实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智能化评估。例如通过数字表型技术和瞬时评估法,通过分析青少年在与他人进行线上交往时产生的实时数据,形成对个体独特的心理健康评估。目前智能化评估主要应用于成人,而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开展与深化。
另一方面,可以考虑结合数字化心理健康干预技术,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的变革。目前数字技术与心理干预的结合主要有以下形式:一是应用程序,可以覆盖心理干预的所有阶段,对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好的干预效果。二是视频游戏被广泛用于心理干预中,如抑郁症、焦虑症等与情绪有关的心理问题。三是虚拟现实技术。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能从模拟世界到模拟自我,构建人与人之间新的体验和联系,为心理干预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四是AI技术。例如聊天机器人(Chatbot)以一种模拟人类对话以实现聊天目的的计算机程序,被融入了计算机化的心理治疗中。
构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仅是“治病救人”,而且要帮助青少年培养和强化其心理韧性,发展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学会应对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挑战与挫折,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从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视角,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项目,最终构建起包括培养教育体系、检测体系、预警体系、工作体系、管理体系以及监督体系在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经验。例如,中小学阶段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等,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效能,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上文略有删减
选自 |《人民论坛》杂志2024年第8期原标题 | 科学构建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作者 |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副主任 董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陈燕铃对此文亦有贡献
新媒体编辑 | 赵光菊
原文责编 | 常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