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的一个新闻是,2024年的教育部新大学名单中,福耀科技大学没有出现。曹德旺曾在多档访谈节目中提及福耀科技大学将在2024年开始招生,但显然这个计划是落空了。
福耀科技大学动静很大,但一直是楼梯响、人没下来,还没有招生,校长都换了两三个, 搞成现在这个局面, 号主早就指出过曹老爷子情怀可嘉,但办大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他现在下场入局已经不合时宜。理由:
第一,中国已经不缺研究型大学了,要做的是提高现有研究型大学的水平。
第二,研究型大学非常烧钱,清北这些一年预算都是两三百亿,曹老爷子虽然是富豪,但一年掏两三百亿,能搞多少年?
第三,福耀科技大学在福州,在招聘顶级人才的吸引力方面,福州竞争力都不如同一个省的厦门,更不用说与北上广深、杭州、武汉、重庆、成都、西安这些城市pk。

中国已经有高校3000多所,现在高考每年录取1000多万人,而出生人口已经低于1000万,即使后面有反弹,也不会很大。这种情况下,国内计划新建的近20所高校,都被教育部停办或者缓建,国内一些著名大学的异地校区、研究院之类的也被教育部严格控制。最近关于欧美著名大学留学花几百万,回国几千块工资的新闻又被关注。

各种事件背后都一个统一的原因:全世界的高校太多,文凭膨胀,文凭不值钱了,尤其是市场需求量不那么大的人文学科以及越来越被人工智能等压缩岗位数量的一些外语经济管理专业。欧美名校文凭含金量几何,花五百万留学回国月薪7000,值不值?

中国这几年财经、外语专业热度录取分数整体上不断下降,没有二十三十年前的风光了。四十年前一个重点大学的本科,可以找到很不错的工作,现在一个水平一般的重点大学博士,也不容易好到很不错的工作。原因很简单。好工作增加的速度远跟不上文凭膨胀的速度,全世界都这样。只不过对于社会保障较好、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小一点的一些国家来说,老百姓既然日子也过得去,自然对文凭膨胀敏感度相对较低,更看重个人素养与个人人生体验的一面。但对于竞争激烈、分配差距大的中国来说,老百姓对文凭贬值就普遍很敏感了。文凭这个东西,你不搞一个,别人有,你就矮人一截,所以尽管你也知道搞个文凭也未必给你多大回报,你也得搞一个。但一个社会好点的工作岗位有限,最后大家一起卷。当然,某个个体读了书,人生逆袭了,但号主这里谈的是一个社会高等教育系统设计与控制问题,不谈个体。

当然,这里号主必须强调,说文凭没以前值钱是针对90%的人,对于10%、5%、1%甚至千分之一的人来说,文凭仍然值钱,而且很值钱。但显然这种精英不属于号主这个帖子讨论的范畴。
曹老爷子开公司很成功,但对高等教育未必很懂行,或者他看到了这种全球文凭贬值趋势,但觉得自己可以突破。但事实证明,他可能突破不了,因为形势比人强。
号主之前的一篇文章说曹老爷子不如设置本科生、硕士、博士生以及科研奖项,更有实际作用。曹德旺设置中国版斯隆研究奖,比办福耀科技大学更有价值
不过,现在曹老爷子现在骑虎难下,最佳做法是放弃福耀科技大学的校名,改成福建科技大学或者东南科技大学之类的,争取福建省和福州市政府的积极支持,才是福耀科技大学的最好出路。#福耀科技大学今年不招生#

【欢迎转发链接】

举报/反馈

推动世界更美好

22.8万获赞 832粉丝
政经时事、高等教育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