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群来自政界、学界、文艺界、商业界的大咖共聚一堂,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哪些东西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陆秀夫背着年幼的赵昺自崖山战场纵身一跃,留下了怎样一个华夏?如果一座城市拥有“文化光谱”,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十一城的文化底色是怎样的?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政策高地,种种光环之下,我们为何还需要共建人文湾区?文化与民俗的底蕴又是如何在海峡两岸历史变迁的巨响中安然流淌?
瞧,给他们一个讲台,一个麦克风,他们能相谈甚欢至夜深。
5月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人文湾区 机遇湾区”分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与会嘉宾都有着一个清晰的共识:我们要建设人文的湾区,充满机遇的湾区。
以下是大咖们的观点分享。
韩美林: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我们的历史、绘画和审美
首位发表主题演讲的嘉宾、艺术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韩美林,一开场就表达了其作为资深艺术家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他说,“即使科学再进步,有些东西是人工智能取代不了的,比如我们的历史,比如我们的绘画,比如我们的审美。当然还有我们的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很多手法,就很难被取代。”韩美林提到,大湾区非常重视人文和艺术的发展,曾经的“岭南画派”开风气之先,这块土地上的底蕴生机也给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机遇。30年前,韩美林受深圳邀请,创作了城市雕塑《盖世金牛》,突显改革开放中这座城市的坚韧精神,至今仍竖立在深圳蛇口四海公园内。他认为,大湾区的这股“牛劲”,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为了推动文化与文明的进步。他祝愿大湾区在面对新的挑战的同时,进一步激扬“拓荒牛”精神,把握新的机遇,焕新人文景象,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艺术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韩美林
田青:岭南文化承载家国情怀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则以一曲客家筝《崖山哀》切入,讲述崖山海战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突显南宋以来中华文化家国情怀在岭南的浸润和发扬。他引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示,这首浩气长存、光耀千古的名篇,便是诗人在途径今天粤港澳大湾区所在地的海域写下的。其中展现的气节和精神历经千年传承至今,足见岭南文化的丰富和深刻,不但能够表现宏大的历史题材,还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感情和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如今,伶仃洋(零丁洋)畔一个叫做深圳的小渔村,已变成雄踞亚洲、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大城市;伶仃洋面上以几乎梦幻般的姿态架起了一座连接两地的港珠澳大桥。它不但是举世无双的人类工程杰作,其凤凰展翅般的雄姿,更象征着中华民族历史中所有的痛楚都在这片波涛粼粼的海洋里得到了涅槃与重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国情怀也将成为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人们砥砺前行。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田青
茹国烈:湾区文化将熬成一锅“精彩滚热的高汤”
香港艺术学院前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客席副教授《城市如何文化》作者茹国烈绕“大湾区城市文化交流与融合”作了生动的论述。他说,如果用“文化光谱”的概念去看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会看到一个丰富的文化场景。这11个城市,每个城市内有不同的分区,区里面有街,每条街道也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城市里也有乡郊,乡里有村,每条村也有独特的文化。由此,我们可以分析每个城市之间的文化互动、统计整个湾区的文化经济数据、文化机构和人才的分布,从而培养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保育历史建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每个城市建立自己的文化特色,推动文化资讯和旅游产业等。茹国烈认为,“文化是一锅汤,一个城市的文化是滚动了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汤。岭南文化、湾区文化,也是一锅汤,里面已有不同的材料,只要利用得好,提高温度,加以混合、发酵和累积,在11个城市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湾区文化能够很快熬成一锅精彩滚热的高汤。”
香港艺术学院前院长、香港中文大学客席副教授《城市如何文化》作者茹国烈
吴志良:构建大湾区共同价值 打造中国“文化硅谷”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毕其全功,不仅仅有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还必须建成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构建共享的价值,和共同的身份认同。只有这样,粤港澳三地才能拧成一股绳,并船出海,才有足够的力量去争夺国际话语权。如何构建大湾区共同价值?这个问题值得不停探索。他还提到,文化是澳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强项。中西文化荟萃的澳门,具备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价值和中国理念、参与构建人类共同价值的所有基础条件,应该义不容辞承担起此历史责任,将澳门打造成中国的“文化硅谷”、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理想地。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
杨渡:两岸民间信俗文化的交流与展望
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台湾著名作家杨渡的演讲主题是“两岸民间信俗文化的交流与展望”。他以历史典故、自己从小在岛内成长的亲历见闻以及近期台湾民间社会现象生动举例,讲述了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与两岸中国人历史命运的联结。他表示,台湾民间社会中的信仰习俗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被民众日复一日地默默践行,比起政治语言更深沉而厚重。庙宇的街谈巷议也往往反映着强大的民意。“我在访查民间信俗文化、聆听民间心声的时候,会发现过去跟祖居地所连接起来的感情,具有很深厚的底蕴,并不像表面被政客操弄的样子,”杨渡说。
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台湾著名作家杨渡
霍启刚: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概念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习惯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在演讲中就大湾区发展融合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融合的第一步,就是硬件的接轨。我以前去南沙经常堵车,有了南沙大桥就不再堵车了。前一段时间我被邀请到深中通道的桥面上去考察,当时我站在桥面上看到中山的影子,记起小时候父母经常带我去中山温泉,我们那时从香港去中山要差不多一天的时间。以后我带孩子去中山,不到一小时就肯定到了。”他强调,“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概念,真的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习惯。”霍启刚表示,粤港澳三地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应该巩固湾区的文化内涵,推进深度交流合作,把我们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让一代又一代湾区人传承下去。此外,大湾区可积极发展文创,将中华文化元素在香港落地、创造、推广并和国际接轨。还可考虑建立湾区主要城市的统一审批机制、沟通机制,有关文化场所、团体、资源、活动和需求的资讯平台等。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
何猷君:青年要把握大湾区机遇
大湾区内地九市与港澳文化同根同源,方言相通,气候相同,饮食相宜,对港澳青年有天然的归属感和吸引力。星竞威武集团董事长兼CEO何猷君在主题发言时表示,港澳作为“一国两制”政策的旗帜,不仅是岭南文化出海的桥头堡,也是大湾区形象展示的窗口和文化融合的平台。这是湾区的独特优势,也是未来机遇。大湾区营商环境一流,创新创业资源齐聚,青年要把握机遇,携手同伴,奉献智慧与汗水,在大湾区埋下理想的种子,养护它发展成长。
星竞威武集团董事长兼CEO何猷君
对话交流:如何理解大湾区文化的“底色”?
相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岭南文化有怎样不同的特色,从而让这片热土能够成为中国变革的前沿?该如何理解大湾区文化的“底色”?在论坛的第一场对话交流环节,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许钦松、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名誉馆长林庆熙、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葛亮等与会嘉宾围绕上述主题,分享了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情况、大湾区侨民“敢为天下先”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等,阐释岭南文化蕴含的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探讨如何推动大湾区成为中华文化现代文明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第二场对话交流环节,与会嘉宾则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丰富大湾区文化供给,助力打造大湾区文化品牌、讲述青年在大湾区就业创业的故事,充分展现大湾区的创新活力和人文精神,探讨以文化、体育交流推进大湾区青年交心交融的有效路径。
粤韵春姿英”歌“飒爽:岭南非遗文化的精彩注脚
论坛上,由深圳粤剧团带来的粤剧联唱《粤韵春姿》和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带来今年来火热”出圈“的英歌舞表演,更为岭南非遗文化的璀璨活力作了精彩注脚。
深圳粤剧团带来粤剧联唱《粤韵春姿》
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带来英歌舞表演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去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过去这一年里,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在物理意义上进一步相互凝聚,人文建设更是迈向新阶段。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 周年。5年来,大湾区发展日新月异,人文湾区建设作为大湾区民心融通的关键支撑,重要性与日俱增。港澳作为“一国两制”政策的旗帜,不仅是岭南文化出海的桥头堡,也是大湾区形象展示的窗口和文化融合的平台。这是湾区的独特优势,也是未来机遇。参与本次论坛的嘉宾均表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正如总书记所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努力为建设好人文湾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贡献。
作者:狄竞,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举报/反馈

直新闻

6879万获赞 397.6万粉丝
直抵人心,直通世界。
深圳广电直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