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青岛,凉爽!
就在全国多个北方城市
最高温陆续突破30℃的时候,
青岛人还要睡觉铺电热毯、
甚至还得穿秋裤!
外地游客一到青岛,有的直呼“太冷了”,有的赶紧跑到商场去买外套。青岛本地则发出了不少“炫冷”的段子:“今天穿短裤上街,把我冻坏了”“5月份还在盖冬天的被子,这种感觉谁懂啊”;也有网友说,“整个山东像是青岛的空调外挂机”……
从以往的气候规律来看,5月份青岛全市常年平均气温18.4℃ 王雷 摄
其实,在夏季升温这事儿上,青岛一直都是个“慢性子”,去年的夏天,青岛全市平均气温25.5℃,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
今天,来看“青岛宣传”的一篇文章,正儿八经科普一下,为什么青岛的夏天让人感觉这么凉快,以及气候与城市、人文之间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
为什么青岛的夏天让人感觉这么凉快?
首先是海。作为海滨城市,青岛三面环海,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沿海一带的气温深受海洋调节。相对于陆地,海洋升温慢,散热也慢,其调温蓄热能力犹如一台天然空调机,当太阳辐射强的时候,海洋能吸收大部分热量并将其储存起来,让沿海地区相对比较凉爽。
青岛三面环海,气候受到海洋的调节
其次是风。6月前的青岛,一般副热带高压还没到来,风成为影响青岛市区气温的主要因素之一。夏季的青岛主要刮东南风。青岛的东南为广袤的大海,海陆热力差异使得海上气温较陆地低。东南风从海上吹来,携带大量低温湿气,源源不断地进入青岛,让人凉爽无比,沁人心脾。海风进入内陆后因为缺少了海水的“调温”效应逐步升温,变成了热风,所以,内陆城市享受不到青岛同样的“待遇”。
青岛平流雾多出现在春夏季节 于滈 摄
有时是雾。青岛春末夏初多海雾。由于海平面气温比较低,当暖湿气流经过低温的海面时就会受冷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了较低的云层,即平流雾。平流雾被东南风从海上吹到陆地后,遮挡了太阳的辐射,进一步降低了沿海地区的气温。
综合这些因素,对青岛来说,节气上的立夏和气象意义上的入夏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距离。拿青岛市区来说,常年的入夏时间是在7月2日前后,距离立夏节气有差不多2个月的“时差”。从青岛全域看,即墨是入夏最早的,通常为6月17日前后,平度、莱西为6月19日前后,其他区市入夏时间多集中在6月下旬。
气候时刻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有时候还会让城市形成一种“变革力”,催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文学创作的灵感一“夏”。青岛夏季的凉爽被很多名人“认证”过——郁达夫留下了“青岛果然是凉”的初印象,闻一多觉得一到夏季“青岛几乎是天堂”,老舍则写过多篇关于青岛避暑热潮的小品文……
老舍故居
夏季不仅留存了文学巨擘在青岛的清凉时光,也承载着巴金、郁达夫、苏雪林这些大家来青岛“逃热”的印记。1934年,郁达夫收到朋友来青避暑的邀请,旅居青岛一个月的时间里,留下了《避暑地日记》及《青岛杂事诗十首》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
1935年,老舍度过了在青岛的第一个夏天。当时,各地文友相聚青岛,老舍与他们共同创办了一本文艺刊物《避暑录话》,荟萃了臧克家、王统照、洪深、赵少侯、吴伯箫等大家在青岛留下的美文。虽然它发行时间较短,却给青岛文学界带来了新的气息。
“气候游民”眼中的“显眼包”。清凉的青岛正在变得越来越“热门”。从20世纪初起,青岛就成为有名的避暑胜地。如今,青岛依然在热门“避暑目的地”中占据一席之地。2023年,青岛位居“中国夏季旅居城市舒适度”排行榜第三名。一到夏季,数以千万计的各地游客赶赴青岛,扎进二十几摄氏度的清凉里,开启“气候游民”生活。
青岛20℃的气温,引发网友热议
社交媒体上的“造梗达人”。无论是日常聚会,还是初次见面,还有比天气更万能的话题吗?互联网上,天气总能引发各种梗和段子。南方的“回南天”让不少网友感慨“让你从‘潮人’变‘潮’人”“一不小心家里就变成‘水帘洞’”;江浙的“梅雨季”让不少人自发分享“除湿大法”。
社交媒体上,关于“青岛夏天凉快”的讨论从未停止过,相关话题不胜枚举、热气腾腾——#青岛20度#,阅读量高达2000万;#羡慕青岛人的夏天#,阅读量1100万……网友隔着屏幕感受青岛夏天的治愈和明媚,相关话题起到“不是广告却胜于广告”的效果。
气候、温度、湿度、阳光向背、雨水多寡……种种生存条件与资源系统,既促进城市的想象,也约束城市的行为。怎么做好“气候”文章,值得深思。
青岛是热门“避暑目的地” 王雷 摄
让气候“成气候”。气象的商业价值有多大?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是这样说的:如果你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美元,便可以得到98美元的经济回报,投入产出比高达1: 98。经济学中的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空调指数等均和气象变动相关。即使在人类生活已经离不开科技的今天,仍然需要“靠天吃饭”,零售业、航空、海运、农业、新能源汽车等都和天气“强相关”。对城市而言,将气象服务融入不同的生产场景,往往可以让气候经济更成气候。
跳出“气候限定”。让人向往的城市,不应是“季节限定”。跳出气候,一座城市真正让人不由自主期待的,是城市里的美食美景、历史人文、风俗风物等等。青岛夏季的魅力远不止于“凉爽”,还在于其烟火气的炽热、大海的迷人、城市向上生长的生机与活力。要把夏季流量有效转化,变为城市持续发展动力,让人留恋的不止这一“夏”。
人们在海边冲浪,尽享清凉 王雷 摄
城市有本“天气账”。气象变动发生于人类生活的每时每刻,它重要到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有研究表明,酷热、干旱、洪涝、风暴等极端气象灾害的频度、强度日渐增加。作为人类居住最为密集的城市,如何未雨绸缪,更精细地治理?这本“天气账”,需细细思量。日前,生态环境部办公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全过程。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滋味。对人们而言,气候是生活中如影随形的一部分,对城市而言,冷、热、温、凉有时也是一种资源。凉爽为青岛开启了一扇“任意门”,不妨来感受一“夏”。
作者 | 张芝萌
综合 | 青岛宣传、观海新闻、@青岛气象
来源:青岛日报
举报/反馈

光明网

1.8亿获赞 586.1万粉丝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引领者
光明网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