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成立后,“编演各种戏曲”“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数十年始终坚持和执行这一办社宗旨,因而团结了一批有志于此的知识分子,形成了易俗社的剧作家群。这些剧作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民主思想,并喜爱秦腔艺术,其中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高培支、李约祉、吕南仲等,是易俗社早期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李桐轩,名良材,字桐轩、同萱,号莲舌居士。陕西蒲城人。1912年他和孙仁玉等发起成立陕西易俗社并出任首任社长。建社后不久撰写《甄别旧戏草》一文,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易俗社的戏曲观和编写新戏的指导思想。李桐轩编写大小剧本数十种,剧作以宣传爱国、民主、科学,倡导实业救国为主,题材涉及中外古今,不少直接取材于近代中国现实生活,有《天足会》《豚尾记》《泗林湖》《戴宝珉》《文山殉国》《一字狱》等。李桐轩的剧本通俗流畅、文情并茂,“若陶渊明之诗,冲微淡远,耐人寻味;造句之佳,尤非他人所能及也”(《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
孙仁玉,名瑷,字仁玉,陕西临潼人。他在易俗社曾担任评议长、社长、名誉社长、编辑主任等职务,数次帮易俗社渡过难关,力撑危局。他笔耕不辍,22年内,编写大小剧本100余种,在易俗社的剧目建设中首屈一指。他的大戏故事曲折,情节离奇,富于传奇色彩;小戏生活气息浓郁,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喜剧效果突出。题材涉猎广泛,凡历史、家庭、教育、滑稽、社会等均是其创作的范围。在戏曲语言上,大量采用了方言俚语、俗语,且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环境,展现出不同的色彩,道白、唱词也不例外。《三回头》《镇台念书》《看女》《柜中缘》等剧为其代表作。
范紫东,名凝绩,字紫东,陕西乾县人。民国初年加入易俗社,先后担任易俗社评议长、编辑主任等重要职务。范紫东学识渊博,才干敏捷,共创作大小剧本69种,其中大戏35种、折戏34种。崇尚民族气节、提倡爱国精神的戏占有相当比重,如《玉镜台》《三知己》《伉俪会师》等。反封建、反迷信,提倡民主科学思想,是他剧作的一大特色,此类剧目有《春闺考试》《三滴血》《软玉屏》《翰墨缘》等。另外,将近代历史写进戏曲,见诸舞台,是范紫东剧作的一大创举,此类剧目有《宫锦袍》《颐和园》《关中书院》《新华梦》等。他重视并善于构思传奇性的情节,剧目波澜起伏,草蛇灰线,引人入胜。与长于写作小戏的孙仁玉比较,他更擅长写作大戏,辞藻华美,精于情节编排,一经上演就能引起观众共鸣,如《三滴血》《软玉屏》《翰墨缘》等剧目。
高培支,名树基,字培支,别号悟皆,陕西富平人。他是易俗社发起人之一,在易俗社担任过社长、教务主任、名誉社长、社务主任、编辑等职务。剧作题材涉猎广泛,富有时代气息。《黄花岗》《宦海潮》《崖山泪》《鸦片战记》《端阳苦乐记》《人月圆》《暖玉佩》《鸳鸯剑》《夺锦楼》等剧,或歌颂爱国英烈,或揭露社会黑暗,或描述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悲欢离合,或劝喻民众摈弃鬼神迷信,个性鲜明,爱憎分明。他的剧本结构严谨工整,情节曲折,气势宏大,词句通俗顺畅,音韵和谐,被人誉为“长江大河,波澜壮阔”。
吕南仲,名律,字南仲,浙江绍兴人。1919年加入易俗社,曾任易俗社编辑、评议、评议长、社长等。在易俗社不到9年的时间里,编写了大小剧本20余种。所著本戏有《双锦衣》《殷桃娘》《金狮鼎》《天合镜》《夺魁阁》《紫碧鱼》等;折戏有《花月简》《飞波扇》《碎黑碗》《假金记》等。代表作本戏《双锦衣》规模宏大,情节复杂,结构严密,条理清晰。尤其剧中“数罗汉”“双探监”以及最后“江中团圆”数场戏,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细腻生动,遣词造句饱满而有意蕴,优美别致。
李约祉,名博,字约祉,陕西蒲城人,系李桐轩之长子。担任过易俗社社长、教务主任、交际主任等重要职务。他文学素养深厚,共编写剧本数十种,有《庚娘传》《韩宝英》《仇大娘》《优孟衣冠》《千子鞭》《杨氏婢》《算卦骗人》等。他的剧作写国事,敢于大起大落;写家庭,委婉细腻,特别是通过人物刻画表达思想内容较为突出。《易俗社简明报告书》评价他的戏“所编多笃于伦常之作,情辞恳挚,令人感泣”。
除上述几位剧作家外,易俗社还拥有封至模、王伯明、王绍猷、樊仰山、冯杰三、谢迈千等一批优秀的剧作人才。他们学识渊博,具有社会担当,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剧目,或针砭时弊,或以古喻今,或普及科学,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张振秦(作者系秦腔历史研究者)
举报/反馈

西安晚报官方账号

201万获赞 32.4万粉丝
我们一起感受西安这座城市的温度.
西安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