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腾讯云生成式AI产业应用峰会在北京召开,公布腾讯大模型应用产品的系列进展。

这些进展包括:发布具备处理超过38万字符超长文本能力的长文模型,上线一站式AI智能体创作与分发平台“腾讯元器”,发布三大引擎工具,预告C端助手App腾讯元宝发布时间。

视觉中国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长文模型、个人助手、智能体平台都是近期大模型厂商们的竞争焦点。一旦有应用在市场激起“水花”,就会漾起同行的波澜,推动其他厂商跟进研究。这样的氛围,让大模型应用遭遇了彼此“狭路相逢”的场景。

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表示:“今天,大家对于大模型的诉求更加务实,不仅关注模型技术的领先性,也要看怎么融合到业务场景,怎么降本增效解决实际问题。”

大厂激战大模型

这个5月,全球大模型圈好不热闹。OpenAI推出了全能模型GPT-4o,展示了毫秒级反应和多模态交互的新能力。随后,谷歌在其I/O开发者大会上展示AI助手Astra和旗舰大模型Gemini。

在国内,阿里云于5月9日正式发布通义千问2.5。5月15日,字节跳动发布豆包大模型并挑起“价格战”。更早的4月15日,百度推出AgentBuilder、 AppBuilder、ModelBuilder三大开发工具。

给激战的5月再添一把“火”的是腾讯。在5月17日举办的腾讯云生成式AI产业应用峰会上,腾讯公布其大模型的多项新进展:基于混元大模型的一站式AI智能体创作与分发平台“腾讯元器”首次亮相,企业和开发者可以基于腾讯元器直接创建智能体,使用腾讯官方的插件和知识库,还能将这些智能体一键分发到QQ、微信客服、腾讯云等渠道上。腾讯还预告,基于混元大模型打造的C端助手App“腾讯元宝”将于5月30日发布。

同时,多个版本的模型,如hunyuan-pro、hunyuan-standard、hunyuan-lite,通过腾讯云对外开放,可满足企业客户、开发者在不同场景下的模型需求,落地最优性价比模型方案。其中hunyuan-standard模型具备256k的超长上下文理解能力,单次处理字符数超过38万个。

腾讯云也专门推出了三款PaaS(平台即服务)产品——大模型知识引擎、图像创作引擎和视频创作引擎,打造大模型原生工具链,助力企业在知识服务、图像和视频创作上提质提效。

大模型应用爆发?

随着各大厂商加速推出大模型的细分应用,不少机构判断,今年大模型应用将会爆发。

海通国际研报指出,2024年有望成为国产大模型全面商业落地的元年,先进的大模型能力也将逐渐转化为落地实际场景的产品应用,从而带动大模型在金融、教育、法律、医疗等众多垂直行业的持续落地,AI2B与AI2C的需求天花板也有望全面打开,在这个过程中,AI的投资也从映射和跟随,变为引领。

谈到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汤道生在会上表示,随着产业信息的载体多元化,使用者对模型的需求不仅仅是处理单纯的文字,还需要它处理图片、视频等多种信息。大模型的能力竞争,正在从单一的文生文,拓展到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图、图生视频等多模态能力。

OpenAI日前发布的AI助手GPT-4o迈向了更自然的人机交互,横跨语音、文本和视觉,实现了超低时延的交互和感知人类情绪。对此,国内厂商如何追赶?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智能负责人吴运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多模态相互融合、实现端到端的应用,其中的难点是三种模态的特征形态存在差异。如何将文本的序列化、视觉图像的二维性、音频的信号变化,都影射到同一个空间里,再去描述它们的特征,这需要算法和技术上的研究和突破。

吴运声指出,目前在产业端,大模型的落地还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企业对大模型能力预期过高、操之过急,因此在企业需求和大模型能力匹配,以及推进节奏上的协调,都需要磨合;再例如,要降低大模型的使用门槛,减少对技术人才及专业技术的能力依赖,让一线生产、经营人员也能“零门槛”用上大模型,才能加速生产经验与模型技术的融合;还有,要提高平台适配性,大模型工具既要能匹配、适应不断迭代的大模型技术,也需要满足不断扩大的场景需求,满足可持续的投入产出比;最后还要保障安全合规,只有保障生成结果的安全、准确,才能满足企业对稳定性的需求,让企业管理者放心加大投入建设。

每日经济新闻

举报/反馈

每日经济新闻

3564万获赞 511.9万粉丝
中国主流财经全媒体平台
每日经济新闻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