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是一座城市,也是一个地区。那里有如近期《我的阿勒泰》全网爆火的剧中一样,傲然矗立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相信会吸引更多的人前往感受,但我的感受是教科书上出现过的名词在这里有了具象,风景如画、自西向东流、淳朴人文、异域风情,任意一个词都能牵动着人们神而往之。
没去过之前,我以为阿勒泰只是一个某个城市,去了之后发现,阿勒泰是一个“丰富”的地区,两周都玩不完。从行政上划分,阿勒泰地区概括为四个字“一县市六县”。
一般计划去北疆,都需在北屯中转,自然就会落脚于布尔津县,此外,靠近边境的哈巴河县也属于阿勒泰,再到喀纳斯景区、可可托海景区都属于阿勒泰地区。
据闻,“阿勒泰”是突厥语,意为“金山”,因山中蕴藏黄金而得名,这里的自然风光就是金山银山,既有自然资源,也是丰富的旅游资源。而我与阿勒泰结缘,源于2017年的一趟“意外”之行。
当时的我完全自由行,在新疆公共交通出行非常“难”,而且新疆也有过很多“传闻”,犹豫了几天,由于恰逢9月秋,抵挡不住如画风景的“诱惑”,最终决定约伴前往,便被惊艳到!不仅是如画的风景,也看到了教科书上的地点,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民族文化。
在这里,一出门便有和谐相处的羊群,金色的阳光,在我看来如此美艳的画面在这里似乎都是“平凡”的存在。也正是一个临时起意,有了这个难忘的“意外”收获。
我在阿勒泰地区有了一系列的初见,每一个都留下深刻的回忆,虽然文字、图片也展示了,但亲身所至,那番直接的感受还是非常不一样的,每每回想,都特别感谢当时自己略勇敢的决定。
唯一自西向东流的河流——额尔齐斯河。在布尔津县五彩滩风景区,里面有我们教科书上出现过的额尔齐斯河,也是中国境内唯一自西向东、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这原本只是地理教科书上一句背诵的内容,如今亲眼所见,说不上壮观,也说不上震撼。它其实就是安安静静地流动着,你来与不来,它都不息地流动,孕育了两岸独特的风景,也孕育了这里生活的人们。
原本从教科书上了解到的额尔齐斯河,在我脑海只是形容词、文本的形式,更多是它特殊的意义而让人印象深刻;如今亲眼所见,也让我有了具象的认识。从自然风光上,能明显地看到河对岸平原上,一片茂密森林,而彼岸较高的地势,却是一片“黄土”坡,也称为雅丹地貌,这些地理书书上的名词瞬间变得直观。
或许当地人并未觉得这条河的“特殊”,而是静静地生活在河畔。走出景区,回到县城周边俄罗斯风情街也依然还能见到额尔齐斯河,落在这人间烟火中,很平和,很随意,河案边上随处散落的几套平房。沿着额尔齐斯河堤,还会遇夕阳,比我们以往看到的都要金灿灿。
一路往北,阿勒泰地区里最著名的就是这块“神的自留地”“大西洋的最后一滴泪”——喀纳斯。它的美自不必多说,这些形容字句,便是最好的说辞。
原本的我是奔着“神湾”、蓝湖而至,亲眼看到一幅幅“画卷”,一群群牛羊随地吃草,真能让人恍惚,而且迷人的地方远不止风景,还能感受“蒙古族图瓦人”的生活(据说图瓦族是蒙古族的分支)。
一天早晨,醒来后便在喀纳斯村闲逛,路过小院的一户人家,看到一位大姐在生火,从一个大大的木桶里倒出奶白色的水,便在锅里开始煮,我便好奇地前去询问,“您在煮什么呀?”
正在烧火的大姐用当地普通话跟我说着,我其实一句都听不懂,只听到“牛奶”两个字。
旁边一位好心人翻译说,她正在制作酸奶。
肉眼可见确实像牛奶,但在我的认知里是不会装在一个大大的木桶里,所以便有了这个小疑问。
在喀纳斯也尝试不走寻常路,寻找吐鲁克岩画,试图找到以往这里被遗忘的时光。
据了解,吐鲁克岩画是位于喀纳斯湖一道湾东岸的变质千枚岩上,所以我们在第二天走上了第一道弯的对岸,前半段修了木栈,后半段多是山路、小路。这些基岩,经古冰川作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地貌景观——羊背石,岩画即附雕其上。我们步行一个多小时,确实走到有岩石的地方,但看到的岩石上或有划痕,但看不出是不是岩画,考虑天色渐暗,便不再往前,折返,因其喀纳斯水怪的传说在我们脑海里挥之不去,也算是认怂了。
最后,可能我们并没有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岩画,但其实对我来说,寻找到岩画不是重要的,那份因为好奇心的出发,以及沿途收获的风景才是重要的。
图瓦人的村落——禾木。实话实说,在去之前注意力都集中在要去看禾木的白桦林,去了之后才知道图瓦人生活的村落是什么样子的。
一直以来,图瓦族就是一个很小众的民族,但它的古老确是不可忽视的,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即使是步入工业文明的现代,他们却基本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的程适良教授最早参与调查图瓦人的专家之一,据他的初步调查,居住在我国新疆的图瓦人大约有两千五百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哈巴河县的白哈巴村、布尔津县的禾木村和喀纳斯村。[1]
而我在禾木村三天的慢时光,也瞥见了他们的生活。先说他们的房屋都是原木筑砌而成,下面是方体,上面是尖顶结构,确实在禾木村看到的房子都是这样的结构,即使发展了旅游,也为了保留其原生态的样子,客栈都建成这样。
在一天早晨闲逛时,走近当地人居住的房子,细细打量了很久,恰好碰上出门的大哥,也对我细细打量了一番,似乎疑惑我在看什么。而我看到他们的房子木与木板之间长满了青苔,也好奇这样的房子会不会潮湿。
后来查阅资料才发现,是我孤陋寡闻了。原来这是故意“设计”,两根原木之间夹上一层藓苔草,能够起到密封原木缝隙的作用,保温防风。
清晨走在乡间路上,还能遇到哈萨克族牧民骑马赶羊,甚至有一只迷路羊,还与我双眼对视了三分钟,不知道是被我的美貌吸引了,还是被我的不一样气质吸引了,被“盯”久的我生怕它要发起攻击,便迅速地默默走开了。
原木垒起的木屋散布村中,白桦林与村落交错,小桥流水、炊烟袅袅、奶茶飘香……古朴村落在我脑海里便有了模样。
这就是我在阿勒泰的感受,当作一场旅游的自己,更在乎的是这些著名的风景,但教人念念不忘的,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生活感受。
额尔齐斯河、喀纳斯湖、白桦林、图瓦人这些出现在教科书或书中的名词,也因我“意外”走进了阿勒泰,而有了画面。
路不停,见不止。
资料:
[1]程适良.新疆阿尔泰山区的图瓦人[N].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