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15日电 (记者李依环)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发表学术论文、还不到29岁便能享受教授级别的待遇……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一名“95后”研究员引发关注。不少网友点赞表示,青年榜样!
倪楚君在实验室。浙江大学供图
她是倪楚君,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2023届博士毕业生,目前是浙大二院眼科中心特聘研究员。从化工到医学领域,跨界女孩如何成长为科研新星?又如何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记者从浙江大学获悉,倪楚君出生于1995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杭州姑娘,2014年高考考入浙江大学。在她看来,大学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她是一群优秀的人的聚集体。这样也能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想法。
倪楚君毕业照。浙江大学供图
2017年暑假,她报名参加了美国北卡州立大学为期一个多月的暑期科研项目,对液态金属产生了浓厚兴趣,也看到了化工专业的更多可能。
2018年,本科毕业的她在浙江大学继续开启硕博连读。她选择加入化工学院谢涛教授的团队,深入探索形状记忆材料,具体研究方向是智能变形高分子的设计与开发。
据悉,传统的形状记忆材料能够记忆临时形状,在外界比如温度、光照、电等刺激下发生变形,它的应用就会受到外源环境的限制,材料应用的壁垒也各不相同。
倪楚君在实验中。浙江大学供图
在科研实验实践中,倪楚君敏锐地发现了一种特别的材料,这类新型的定时形状记忆水凝胶材料无需外加刺激即可自动发生变形,而且自动变形的时间可以任意设定。这无疑给许多应用场景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和操作空间。
在论文的具体应用中,倪楚君针对干眼症设计了相应的定时变形器件。研究者们利用定时特性,设计了一款全泪道定时栓塞,利用长期稳定的操作窗口填充整个泪道,并设置机械互锁变形能力,进一步长效固定。有望改变传统变形栓塞受热不可控变形、长期使用易脱落的问题。
《自然》杂志截图。浙江大学供图
最终,历经一年半、三次返稿,倪楚君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在2023年11月的《自然》上,审稿人高度肯定了论文阐述的一个新的记忆材料的机制,并评价称,研究成果对于该领域是思维方式的创新,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应用潜能。
“这个发现看似具有偶然性,实则蕴含它的必然。”在导师谢涛眼里,倪楚君遇到问题不断深挖、不满足于浅表性研究结果的这股韧劲,是她身上最亮眼的闪光点。
“眼科向来不缺好医生,缺的是能与好医生合作、能让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患者应用的科研人员。”在浙大二院眼科中心主任姚克看来,倪楚君研究的智能变形高分子将会给眼科带来跨越式的发展和突破。
浙大二院眼科实验室。浙江大学供图
倪楚君谈到,当真正走入浙大二院眼科实验室,她才真切感受到这一方小天地所具备的无限潜能:要延续自己学术研究的内容,发掘新材料在眼科的应用潜力,开展更多的跨学科合作。
发表更多高水平论文、申请专利、转化科研成果……对于未来,倪楚君希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现代医学,投入到眼科疾病的治疗中,真正做到让科技创新惠及百姓健康。
倪楚君毕业照。浙江大学供图
举报/反馈

金台资讯

609万获赞 87.7万粉丝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