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项目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民心工程,一头连着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老百姓民生福祉的改善。为了配合新建绿地项目,徐汇区华泾镇沙家浜小区今天(5月12日)上午举行了房屋征收签约搬场仪式,征收项目首日实现857证100%签约。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副区长高世昀出席仪式。

当天上午,现场气氛热烈,锣鼓喧天,鞭炮齐鸣,8辆整装待发的大型搬场车集中停放,准备承载着居民们的新生活启程,沙家浜居民共同见证这一美好时刻。

在签约仪式现场,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副区长高世昀为签约揭幕。居民为表达感激之情,分别给徐汇区委、区政府送上了感谢信,还为徐汇区房屋征收指挥部、华泾镇、城投集团送上了三面锦旗。同时,现场的领导也向搬场居民赠送搬迁大礼包。

翻出老物件,暖意满满难掩不舍

有不少居民已经在此生活了几十年,留下几代人的记忆。面对这次征收,经历了从开心到担心再到放心的心情转变。住在35号楼的陆阿姨在沙家浜已生活了64年,她们一家是最早在此生活的渔民。今天要搬迁了,她们一早起来收拾行李。而当翻出了过往的老照片时,也勾起了母女俩满满回忆,难掩不舍之情。

陆阿姨翻出了1996年拍摄的照片,她回忆道:“我小学一年级就在这里读书,以前这里都没几家房子。”而提到即将搬迁,陆阿姨顿时眼眶湿润,“我们住在一起的还会经常去旅旅游,现在要各自分开,还不知道下次见面是什么时候。”

而同样成长于此的80后的杨女士,则通过手机镜头,记录下老屋的每个角落。“小时候外公外婆有一条木船,我经常跟着大人去旁边的江里捕鱼,小时候吃得最多的就是鲫鱼了。”杨女士还指着厨房外的绿地回忆道:“这后面,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去抓鱼、抓青蛙,有很多回忆。”这里藏着关于黄浦江畔捕鱼岁月的温馨画面,与对未来的无限期待。“我在这边出生到现在,也有41年了,很舍不得,但是政府给我们这么好的政策,给我们开启美好的生活,还是很高兴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三代同堂在小区门口合影留念的,也有居民选择在自家楼下拍照。有的居民还翻出1951年颁发给沙家浜渔民的土地证激动地表示,从渔民房子到小区房子,现在能够又遇到城市更新的机会,生活品质更高了。1998年搬来的钱叔叔开心地分享道:“搬过来我感觉生活是越来越好,今天我们都很激动,要搬新家了,过去想了多少年终于实现了搬迁,迎新居!”

发挥党建引领,提前5天完成全部签约

沙家浜地块史称“网船浪”,原是渔民聚居的一个小村子。此地居民解放后与闵行、塘湾等地渔民联合组成江海渔业社,1984年时沙家浜是上海县江海渔业社的沙家浜渔民新村。1994年,沙家浜小区建成,这里居住着上岸渔民、市解困办分房居民、购买商品房入住居民等,建筑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800多户居民。

从预方案公示到签约首日,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并提前5天便完成了所有居民的签约工作。由于居民预期较高、人员结构复杂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等,短时间内要说服居民来签约,成为此次征收工作的一个重点难题。

华泾镇党委书记李国荣告诉记者,自沙家浜小区正式纳入征收计划,华泾镇提前组建了沙家浜居民区房屋征收补偿项目临时支部委员会,3天内共召开8场圆桌会,参与圆桌会居民188人,会场外参与答疑居民约260人,累计接待服务居民约450人。

华泾镇发挥党建引领优势,以“四前四联”+苦干巧干推进房屋征收,创设“四所一庭”联调机制,联合司法所、派出所、律师所、房屋征收服务所和人民法庭,发挥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作用,深入征收基地一线常驻办公,累计化解继承、监护、析产、租赁等纠纷21起。针对有的居民个性需求和问题则进行个性定制,如为中考家庭推荐安静的住处、对残疾人开展日常关爱、对有卧床不起老人的家庭帮助联系120协助转运……

随着一声高喊“发车”,一辆辆身系大红花的搬场车缓缓启动。这一次搬迁,意味着沙家浜地区的居民从此告别老土地,走向新生活。

据悉,未来,这个地块将配套新建绿地项目,有利于激活城市生态和人文资源,构建更高品质的绿色生态空间,为打造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华泾镇按下加速键。

来源:上海徐汇

举报/反馈

新闻晨报

1050万获赞 64.1万粉丝
媒体力量,优化生活!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新闻晨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