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厌学率攀升至73.3%?
这是最近一项关于我国中小学生厌学情况的调查数据,令人震惊。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中小学生的厌学率已经攀升至73.3%。
这项调查覆盖了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的500所学校和3万名学生。在北京、上海、杭州等的厌学率最高,甚至超过了80%。
你的孩子也有厌学的倾向呢?如果有,如何根据校园创伤类型找到解决方案呢?
三大校园创伤的疗愈关注我:
通过梳理后发现,孩子厌学主要由权威挑战、竞争失败和被霸凌这三大创伤造成。
昨天是第一期:过于夸大老师权威,那么老师的一点点批评对于孩子都说灾难,所以,我们要在某种程度上给老师“祛魅”。
今天我们要来讲第二期,单一的评价体系,造就了太多在这个体系中落选的人,他们被“审判者”看作是失败者,从而形成心理创伤。
对人单一评价由来已久,先是多年来基于某些智力测评试题判断一个人智商高低,接着是把适应学校方式和擅长考试的人视为好学生,最后是把考上好大学当作家庭和学校的成功。
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种都在造就两类人:一类是只重视竞争、而没有学会合作的自大者,然后到社会上被现实啪啪打脸;一类则是落选的人对自我发不认同,形成的心理创伤需要一生去疗愈。
1、关于智力:智力测试在国内外已经流行了很多年,最初智力测试是为了筛选有学习困难的人,并致力于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但是,很多智力测试的结果,被当作了评判一个人的标准。
“你的智力平平”、“你没什么天赋”,成了教育者随手贴在孩子身上的信念标签。
其实,智力是一种非常后天的、多元的特质,而且有着很强的对环境的适应属性。
换句话说,后天为了适应环境,会发展出不同的适应性特质,很难用一种特质代表这个人全部的智力好坏。
这意味着,即使是智商高分的高才生,到了亚马孙雨林里也可能会显得十分笨拙、无法生存下去;即使智商测评分数再高,到了社会也可能会出现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2、关于好学生:学校作为集体培养人的场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教学方式,最后还像流水线制作工具一样,用一套标准答案来评判学生好坏。
这个标准进一步僵化,造就太多人默认“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孩子太笨了”,或者“学不进去就是主观意愿的不求上进”。
类似的“审判”非常普遍!你身边应该不乏家长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或者“你怎么这么不求上进?”等训斥孩子的话。
3、关于考学成功:考上好大学就大功告成,几乎是大多数家长和老师的目标导向。这种单一的结果导向,让家长和老师一边倒地让孩子只搞学习,其它的都让他不管不顾,甚至禁止参与。
所以,高分数、低生活能力的人比比皆是;考上好大学,却无法适应新环境的人到处都有;还有大学生出了社会无法与他人合作共事的也时有听闻。
怎么办呢?
1、不仅关注智商,更要关注孩子情商,也就是健全人格,这包括情绪智能、人际关系、好奇心等等。这些特质比智商更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比如能够坚持到底和持续努力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特质,它比智商更有滴水穿石的效能,足以击碎各种问题。
再比如,
2、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学习意愿、学习类型,比单一的成绩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比如你的孩子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别人学不进去的内容也能学得很好。
比如,
总之,要避免结果导向,避免用标准答案界定一个人的价值。
3、考学成功绝不是人生的戛然而止,太多参与社会化的技能需要提前让孩子参与,而绝不会在需价值要的时候说有就有。
就如同很多人吐槽的,最初家长都禁止孩子早恋(早练),到了年龄又逼着孩子赶紧恋爱结婚。
再比如社会化中更需要的是合作精神,在学校里表现为组织探讨各种问题、帮助后进生进步等等,而绝不是有的老师宣扬的“提高1分,干掉1000人”。
如果您的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请及时与学校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分享这篇文章,提醒更多的家长和教育者,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关怀和个性的尊重。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关于孩子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的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