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5月11日讯(闽南网记者 尤燕姿)夏天来了,外出活动时要警惕一种“隐形杀手”——蜱虫。近日,记者从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蜱虫叮咬不仅会引起皮肤红肿、瘙痒,还可能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日前,浙江就有一个老太太被蜱虫叮咬致高烧不退,竟从其家中抓出200多只蜱虫。

  泉州疾控中心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蜱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动物体表部位,也生长在丘陵、山区的草丛、树林中。蜱虫只有芝麻粒大小,咬起人来不疼不痒,却能传播致死病毒,可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及其他感染,危害极大。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最高可达40℃以上,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严重者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多发于春夏季,流行期为4-10月,流行高峰为5-7月。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环境干农活以及到地区的旅游者感染风险高。

  该病主要是由蜱虫叮咬传播,当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类时,病毒就会随之进入人体。另外,直接接触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所以不要密切接触流行区猫、狗等宠物,及羊、牛等家养动物。

  泉州疾控中心提醒大家:外出时一定要警惕蜱虫叮咬,尤其是生活在山区、丘陵地带的农村地区,还有在田里干农活、野外工作的人,要特别注意防范。

  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中长时间坐卧;户外活动时,穿长袖长裤衣服,避免暴露皮肤;可以使用驱避剂,涂抹在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上。

  如果被蜱虫叮咬后不要惊慌,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捏碎或拉扯蜱虫。而是要用酒精涂抹或喷洒,再用镊子将蜱虫取下,然后用酒精消毒叮咬部位。一旦出现发热,特别是高热不退、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来源:闽南网

举报/反馈

闽南网

28.4万获赞 9.4万粉丝
福建主流媒体 闽南门户网站
闽南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